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施耐庵陵园瞻仰记

2018-11-16 09:09:38

□汤法新

出兴化城向东复转北行约40多公里,便来到中国文化版图上的圣地,古典白话小说的高地——新垛镇施家桥村。这里诞生了中国长篇小说之父——施耐庵和中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驰名世界文坛的《水浒传》。

700年前,元朝时期的施家桥可不像现在这样车马通衢,而是白水茫茫大泽连天,沙渚回环芦荻萧萧,仙风雾罩一般。钱塘做官被黜,助张士诚起事遭忌,半生颠沛,一身沧桑的施耐庵,急切地需要寻找一处世外桃源,以避“秦乱”,休养生息,完成他对人生、对家国、对历史的目射寒星般的穿越总结。

他写信给同乡挚友,宦游江南的顾逖征求意见,有诗曰:

“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好住家。

原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

诗中明白无误地流露,所谓桃花源归宿,应是“阳山”好住家。阳山即昭阳、兴化故土。顾逖深有同感,复曰:

“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逢一笑旧同寅。

此处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吾乡不是桃花源,恰也胜似桃花源,俩英雄同感共识。

回到故乡的施公心潮澎湃,面对乌巾荡胜境,开心放歌:

“昔人曾去桃花源,我辈今到芦苇荡。

蓝天白云映碧波,绿树丛中是故乡。”

在施家桥局部复建的施耐庵故居,没有见到他的读书楼,《江湖豪客传》主要在这里写成。书成后受到得胜湖畔“水浒港”地名启发,更名为“水浒传”。水浒,水边、沼泽、草莽也。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这是一部“教唆”造反大逆不道的“妖书”,成书面世之前,为避免株连乡亲,留遗嘱予当地,改水浒地名并永不复用。那么,今天如果能够恢复旧名就显得很有意义了,因为先有“水浒港”,而后有“水浒传”,复旧名无虞攀附之嫌。

施耐庵是取得功名的进士,与刘伯温“同年”,同榜“进士出身”。而施氏乃旷世奇才怪才,文韬武略精通百艺,会巫医卜易,擅命相掐卦,识风水天象,尤精于棍棒拳术。刘军师曾竭力向朱元璋荐举,称其人有大本事,胜他百倍。无奈施子尘心已绝,坚辞不就。躲进小楼成一统,不论冬夏与春秋,且跺断楼板饿死狗,铸就千古奇文《水浒传》。

上世纪60年代初,兴化编撰出版了一本很好的书,《兴化民间故事》,对地方文化建设,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史启蒙,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其中有关施耐庵写水浒,跺断楼板饿死狗的一章,包括逼真形象的精美插图,我至今记忆犹新。说施耐庵豢养了一只宠物犬,每当主人在楼上跺响地板,便是狗的开饭时间,狗一听声音就摇头摆尾前去进餐。施耐庵因过度辛苦与专注而忘记喂食爱犬。每当搜索枯肠,写得精神和肌体极端痛苦煎熬的时候,便忍不住跺踏楼板,小狗上楼乞食而不得,如此无数次往返重复,脚下楼板被跺断,“汪星人”最终亦被饿毙,成为《水浒传》伟大而可怜的“殉葬者”。

施耐庵陵园建设初具规模,门前石牌坊庄重巍峨,室内布展内容详实权威。电视幕墙和电子书籍的应用,让古老的文献资料、碑刻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令隽古刻板的史料有了生命的活力。我们看到小说的文学形式,其时并不被主流文化所接受,不登大雅之堂。《水浒传》更因为强烈的反叛精神而屡屡遭禁。施耐庵本人为避险长期遁迹江湖,神龙首尾不相顾,为小说及其作者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然而,惊世骇俗的艺术成就和作者丰富的人生履历,广泛传奇的社会交际,使他屐痕处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故事传说和神奇的桥段。施耐庵的身世变得更为复杂,比如籍贯,言之凿凿的就有杭州说、湖州说、苏州说、江阴说、淮安说、大丰说等等,真正的出生地兴化,一度时间在喧闹声浪中几乎处于劣势。

转机、分水岭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初,施家桥村头一座古墓葬的发现发掘,彻底揭开谜底,墓主人为施耐庵曾孙施廷佐,葬于嘉靖三年(1524)。墓志铭起头便说,施廷佐高祖施元德大元年生曾祖施彦端(耐庵名彦端)。印证了明景泰四年(1455)淮南人杨新撰《故处士施公墓志铭》(施耐庵之子施让):“鼻祖世居扬之兴化”说。

1962年6月,兴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振宜下乡工作,居施家桥农民陈大祥家,铺垫箩筐底部方砖的刻字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发现竟然是施耐庵儿子施让随葬“地照”,即亡灵向后土主神购置安葬土地的“产权证”。据此,施耐庵墓、施让墓、施廷佐墓,三墓葬及其出土的墓志铭砖刻等,已经构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

“兴化说”的确立,除了施氏后代的不懈自证,一代代本邑文史工作者的艰辛考证,也得到海内外文史学者大量的全方位的考据论证,最终敲定铁案。

游走于陵园的亭台、碑纪、水岸、绿植,经过一座座卧溪凌波小桥,一座青砖灰砌亦庄亦朴的牌坊展现眼前,坊额砖雕“耐庵公坊”四字。这里就是陵园核心区域的标志性建筑,坊后为施耐庵墓葬“宝顶”。1943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一年轻知识分子,时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的蔡公杰,仰慕施公久矣,戎马倥偬之中,专程来此祭奠拜谒,见现场萋草荒冢破败凄凉,决定划拨公粮40担,延聘能工巧匠修墓建陵,并亲撰碑记,蔚为千古一景。

施耐庵家乡得胜湖、乌巾荡以及施家桥的人文地理环境激发起施耐庵的创作灵感,给了他思想驰骋的广阔空间。施耐庵面对乱世,耗尽最后的生命能量,贡献给了人类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鸿篇巨制。

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