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话说“龙神”

2018-12-07 09:32:28 兴化日报(数字报)

□陈  斌

兴化是著名的泽国水乡,有着内涵丰厚的水文化;水文化可以从诸多方面来解读,若以民间信仰来论,则体现在对于“龙神”的崇拜。“龙神崇拜”曾盛行于兴化城乡,其中最具地方色彩者,莫过于“得胜湖白龙神”信俗。

因为缺乏史料记载,早期的“白龙神”故事只是在民间口耳相传,所以其诞生年代无从确证。元末明初时,隐居得胜湖畔水浒港的兴化人施耐庵在搜罗写作素材时,将“白龙神”写进了他的千古名著《水浒传》。《水浒传》中宋江、晁盖、张顺等29人举行小聚义的“白龙神庙”原型,便是坐落于得胜湖湖东口的“白龙大王庙”,又称“胜湖龙王庙”。施耐庵曾卷入同乡张士诚发动的盐民起义,而史料记载,张士诚曾扎水寨于得胜湖;因为《水浒传》一书便是根据张士诚起义为背景进行创作的,由此可以推想,当年张士诚或曾在白龙大王庙内与起义弟兄进行聚会,其时施耐庵作为军师亦身处其中。后来施耐庵因不满张士诚回到故乡兴化隐居,他在创作《水浒传》一书时,有意将水浒英雄小聚义之地定在了记忆里的白龙大王庙。

在得胜湖一带人们的传闻里,“白龙神”就居住在得胜湖心的深潭里,深潭因此得名“龙宫潭”。这位“白龙神”并非长年居于潭中,而是时常潜入大海遨游,只要它一离开深潭,得胜湖湖面立刻浮满杂草;当它归来时,湖水又恢复清澈之貌。因此,当地人遂以湖面的变化来判断“白龙神”的去留。仅仅如此还不足以彰显“白龙神”的亲民,人们之所以对它信奉有加,是因其有求必应,久旱无雨时只需告祷于白龙大王庙,可以立时普降甘霖。传说中“白龙神”不仅施惠于兴化百姓,还曾显灵于苏州,因此苏州人在西山建造了“兴化白龙王祠”。得胜湖“白龙神”信俗在明代已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被采录进兴化现存最早的一部县志——明嘉靖《兴化县志》里。

奇怪的是,除了得胜湖畔有名的白龙大王庙,直到清光绪年间,兴化城一直都没有专祀“龙神”的祠庙。自明初起,本城“龙神”就一直附祀在东城外大码头上的晏公庙里。晏公虽是水神,但名声毕竟不如“龙神”响亮,让“龙神”屈尊在一座小小的水神庙里,实在令人诧异。事实上,这并未削减兴化人对于“龙神”的敬畏与崇拜,历史上的兴化虽是洪灾频发地区,旱灾却与洪灾同列地方“五患”之中,负责司雨的“龙神”在兴化人心目中的地位显而易见。兴化人祈雨的方式便是“迎龙王”,也就是举办“龙王会”。迎会的队伍抬着“龙神”的塑像由晏公庙出发,一路走到北城内的海子池(今海池河),然后由僧道之流焚香作疏,地方官带领百姓跪祷祈求。据说本城“龙神”十分灵验,每次迎完会后,数天内都会降下大雨,百姓无不感恩戴德,因而崇祀更甚。

清光绪年间,兴化知县刘德澍将有求必应的本城“龙神”上表朝廷,朝廷敕封兴化城“龙神”为“利泽龙王”,并赐“润泽万物”御匾一方。得到人间皇帝的封号,本城“龙神”因此身价倍增,刘德澍决定为它建造一所专门祭祀的庙宇。最终,刘知县选中了东城外龙珠禅院东侧的一间破旧大殿。将大殿改扩建为“龙神庙”的工程于清光绪十年(1884)六月中旬动工,至八月十五即告落成。龙神庙建成后,阖城百姓敲锣打鼓将“龙神”塑像从晏公庙迎入庙内正殿,并例定地方官春秋二祭于此。为延续祈愿风调雨顺的传统,民间仍举办一年两度的“龙王会”,定农历五月二十日为“大龙王会”,五月二十五日为“小龙王会”。当时迎会队伍中途依旧停驻海子池,为方便神驾安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梅占芳等地方绅士集资在海子池南岸修建了一座“龙王行宫”。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龙王行宫”与“龙神庙”俱已不复存在,作为旧时兴化城三大庙会之一的——“龙王会”却传承了下来,迎会之处便在龙神庙旧址附近。“白龙神”的故事还在田夫野老间流传,成为宝贵的口头文学财富。

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