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十六夜的狂欢

2019-02-15 12:28:03

​——兴化过年习俗回顾

 □郭保康 潘仁奇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道教的上元节。上元起于正月十三,止于正月十六。主管上元的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玩花灯。志载“居民观灯充路。少年朱衣鬼面相聚戏。笙歌自暮达曙。”清代诗人李沂也在其《阳山赋》中写道:“考四时之行乐,莫上元之为最。萃万户之金钱,供一市之所费。设千灯,张百戏,极诡异,穷藻绘……彩棚蔽汉,华毡亘地,花萼争辉,火齐交丽。丝竹唧嘈,车马滂沛,欢声雷动,靓妆雨会。”可见其时热闹非凡。在兴化的大部分地区,最热闹的日子,在正月十六。

兴化有句俗语:“过年过到十六夜”。就是说,兴化的过年民俗要一直到十六夜才结束,这是大年的压轴戏,除了玩花灯,人们以送灯、烧签柴、沰稻印、烙糍粑、炸老鼠眼、跨火叉、请灰堆姑娘、送河蚌、送“耍孩”、舞火把(为纪念张士诚舞火把、跨火堆)等各种欢庆、祈福形式度过元宵。

旧时,正月十六晚,兴化城隍庙要举行“送灯”的仪式。人们麇集于城隍庙,祭拜城隍,乞保一方平安,赐予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确切知道城隍恩赐的程度,便借助八字桥进行验证。由一壮汉,头戴红帽,身穿红袍,在香火上点燃火炬,高举火炬一口气向东疾行,在紧追身后唢呐手的吹奏声中,飞奔至城中市河上的八字桥。在此过程中,唢呐手必须一鼓作气,一路吹鸣,中间不能停顿换气。在唢呐声停止之前,火把越过八字桥的台阶越多,说明来年的收成就越是丰富。如果火把越过桥心,人们便会发出一阵阵欢呼声。这就是兴化城百姓借助八字桥占卜来年丰欠的习俗。

夜幕中,村前村后的开阔地上,长长的签柴点燃起来了,是为“烧签柴”。签柴长约2米,用芦柴扎成胳膊粗,舞动起来不致折断。长长的签柴挥舞在夜空中,如游走的火龙。人们从火光的色彩中猜测年景:火色红者,表示赤日炎炎,有干旱之虞;火色显白,恐有白花花的大水将至;黄者是土地的本色,预兆着丰收的年成。签柴烧到一半时,用带着火的一端在地上划个大圆圈,象征着丰收的稻堆。烧剩下的签柴把要等下秧时插于秧池边,伴护秧苗旺盛生长。

这一天,各家用蒲包内装石灰在庭院周围拍打出印记,直到河边,谓之“沰稻印”,预祝当年五谷丰登。县志云:“印灰于门,以兆秋成”。

“十六夜,烙糍粑,糍粑黏,买块田”,烙糍粑,就是用米粉加水调和后,用油煎烙成两面金黄、色味俱佳的块状糍粑饼。饼块如田,寄寓了人们买田置地、日子富足的期望。炸老鼠眼,就是把蚕豆放在锅里炒炸,炒炸了就说明熟了。炒炸时发出“噼哩叭啦”的爆炸声,意味把老鼠眼炸瞎,寄寓着春播秋收时减少鼠患祸害的期望。

“十六夜,跨火叉,跨了火叉霉气趴。”当晚,在场边或巷口宽阔处,人们用一蓬蓬稻草,内夹子鞭,引火燃烧成篝火,篝火的别名又叫“火叉”,大家自告奋勇、争先恐后地从燃烧的火堆上蹦跳着一跃而过,这就是“跨火叉”(也叫豁钝事)。老人说霉气长在裤裆间,跨火就能去掉霉气,一年都会平安健康。

以往农家生火做饭,多用稻草。“烂穰草灰多”,所以家家屋旁都挖有灰坑,作为倒草木灰处。据说,这是灰堆姑娘的居所。灰堆姑娘是传说中的厕神,兴化民间有“请灰堆姑娘”问事的习俗。

十六夜这天,选一处已有多年历史的老灰堆(据说灰堆用的时间越长、越纯,越灵验),天黑后,点上三支香插在灰堆边,约请“灰堆姑娘”。到了晚上,由两位少女带一方新头巾和一只新畚箕,畚箕边口居中之处垂直地插一枚银簪(或筷子),畚箕腰部担在一火叉上,两位少女各以单手抬起火叉的一端,来到那预约的灰堆,点烛燃香,跪拜祈请,将头巾在灰堆上方挥动几下,放进畚箕中,意味着请到灰堆姑娘。到了主人家,堂间放一方桌,桌前燃三炷香,桌上铺一层刮平的米粉或米糠。担在火叉上的畚箕口朝下,由两位少女单手抬着,悬空置于米粉上方,那插着的簪尖(或筷头)刚好碰着米粉。此刻之畚箕,即成“灰堆姑娘”之化身。屋内之人,问讯婚姻嫁娶、人事吉凶、收成年景等。“灰堆姑娘”不会说话,只以“磕头”(抖动)作答。人们便从那畚箕抖动敲击的一下或几下里预知相关提问的吉凶如何。有时也会通过银簪(或筷子)在米粉上显现出或数字或文字或图案形状的纹理作为回答。事毕,还由那两位少女将灰堆姑娘送回。“箕”“乩”同音,乩,即通过占卜问吉凶。“请灰堆姑娘”这种相当于占卜的形式虽然有点玄乎,据说只能母女单传,秘不外泄。其中寄寓的,是人们对于风调雨顺、对于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十六夜是所有人的狂欢和对所有人的祝福,包括那些大龄未婚的男子。于是水乡就有了“送河蚌”的习俗。当晚,青年好事者将事先将准备好的一只活河蚌,用红纸包好,敲锣打鼓地送至男子家,男方燃放鞭炮以示“迎新”。晚宴喜酒后要“闹洞房”,在“今年某某娶新娘,明年抱个小儿郎”之类的一阵喧闹后,将河蚌悄悄塞到“新郎”的被窝里,预兆其将喜得娇妻。

兴化农村里结婚一般在春节期间,到了十六夜,有个闹婚的送碗习俗。

碗叫“子孙碗”,是上轿船的人员在女方家午餐时悄悄“偷”来的两只小碗。据说将来子女用此碗吃饭,可消灾降福。傍晚时分,上轿子船的原班人马集中后,手捧红纸包着的两只碗,提着两对小灯笼,一路放着鞭炮,来到新郎家,一边“喊好”,一边走进新房。挂好灯笼,“闹一闹”新人。新郎家要招待这批人晚餐。菜肴须由新娘亲自掌勺烹制。食客须吃光所有端上桌的菜,“碗碗空,财运通”。最后,吃完后的杯盏碗筷,须由新娘一人收拾、洗刷。为捉弄新娘,也考验新娘的灵巧机智。食者每吃完一碗菜,就将空碗倒扣在桌子中央,而且一层一层慢慢往上叠,往往要叠三四层,再把油汤油水往上浇抹,“刁难”新娘。因为蜜月里是不能打破任何一件物件的。直到目睹新娘子把那一堆叠起来油腻腻滑溜溜的碗盘杯盏收拾妥当,他们才打着饱嗝说笑着散去。

也有的地方送的喜碗代表新娘,上轿子船的成员组织起来给新郎家送去喜碗,新郎家要热情招待,席间,送碗者将喜碗抹上油汤,反扣于桌上,新郎徒手将喜碗翻转过来,预示着生活幸福,能生个胖小子。

农耕时代,人丁就是劳动力,生儿子是头等大事。小两口成婚后,最受关注的就是媳妇何时“有喜”。若不能如愿,一时无“喜”,便会求神拜佛,烧香许愿,祈求神佑,佑其受孕得子。各种求子的习俗也接踵而至。在兴化,十六夜这天,就有送“耍孩”、偷船桩等形式。

这些习俗城乡遍及。

“耍孩”是一种泥塑的娃娃,有点像无锡大阿福,那是从“百子堂”求得的。也有用一双男童鞋替代的,说是从“送子娘娘”那儿迎来。在兴化方言中,“孩”和“鞋”读音一致。偷船桩最好选挑粪或取灰的农船使用的木桩。“偷”,有密不告人、天机不可泄露之意。

正月十六夜晚,一群敲锣打鼓放鞭炮的男童疾走在河滨街市上。他们必须“转三桥”,即经过三座桥。水乡河多桥众,且桥名如“和合”“福星”“丰乐”等,多含喜庆。求来的“耍孩”或“偷”来的船桩用红纸包裹着,由一个男童护在衣兜中。大家嬉闹着,哄笑着,进入求子者家中,快速将“耍孩”或船桩压到枕头下,以为生子吉兆。凡此种种,望子心切者对此俱感激涕零。

热闹归热闹,日子还要过。“过了年,忙种田”,过年以十六夜为限。如果到了十六夜,访亲的亲戚还没走,就要“打亲戚”,“打”发他们走了。谁的家里没有一大推活计等着啊?这不是怠慢,而是善意的提醒:一家人一年的生计和温饱都在于你辛勤的劳作呢!

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