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昭阳十二景”的前世今生

2019-03-22 08:24:15 兴化日报(数字报)

□汪夕禄

一个地方的历史,一以史籍传,一以地方人文景观传。前者或见诸正史方志,或见诸野史传说,由于经了修史和传播之人不同目的的取舍,显得模糊漫渍不清;后者可以算是用建筑、风景、传说写就的历史,证据确凿,千百年后亦可从建筑遗迹的蛛丝马迹、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窥见一邑历史人文的传承脉络。

现今兴化境内,很久以前是一片汪洋泽国,地僻人稀,少有的土地也是盐碱与沼泽地,是罪人流徙隐匿,不愿与政府合作者隐居避祸所在。战国时,这块海滨之地被封为楚国大将昭阳的食邑,后以封主为名,称昭阳,因四围皆水,大泽茫茫,又称楚水。

“昭阳十二景”,是兴化历代文人雅士总结出的十二处具有代表性的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十二景,并非单纯的十二处景观,而是由众多景观组合而成的十二个景区。

兴化地区的“昭阳十二景”,最早可以追溯到“胡元旧志”所载之“昭阳八景”,即阳山夕照、木塔晴霞、三闾遗庙、景范明堂、沧浪亭馆(沧浪夜雨)、玄武灵台、胜湖秋月和东皋雨霁。

“八景”是我国历史上对一个地方典型自然和文化景观的集称,一般以八项最具地方特色的景观组成,并以四字命名,后扩充为十、十二、十六、二十四,乃至更多,而以八景居多,统称“八景”。

“八景”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因为融入了文学、绘画、美学及价值观念等人文内涵且数量众多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八景”的滥觞,说法不一。较普遍,也为广大学者认可的是宋迪绘“潇湘八景图”说。此说最早见于宋代沈括《梦溪笔谈》:

“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

宋迪,字复古,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以进士擢第为司封郎。嗜古好作山水,尤工平远,师法李成。远思高妙,笔墨清润,禽鸟亦妙。又喜画松,或高或偃,或孤或双,以至于千万株,森森然殊可骇。宋四家之一的米芾观宋迪《潇湘八景图》,深为其平远之意折服,于元丰三年(1080年)为其作总序、小序、题画诗。由于米芾的推崇,人们将宋迪的《潇湘八景图》陈列于八景台,画与景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引文人墨客流连于此,赋诗作画,一时成为风潮。到了南宋,宁宗皇帝赵扩(1168-1224年)亦对潇湘八景表现出浓厚兴趣,御书八景组诗。皇帝带头,与之有关的诗文画作于是呈几何积数增长。“八景”受到各地士人的关注,纷纷以此为范式,涌现大量文艺作品和地方八景,渐渐形成一种“八景”文化。

另外一个说法是,五代末北宋初的画家李成绘制《潇湘八景图》,景因图而得名,因为此图早已失传,难以考证,此说流传不广,并不普遍。另有苏轼为“虔州八境图”题诗作序,使“虔州八景”名扬天下,遂有各地“八景”之说。但是,就影响力和时间来说,都不及第一种说法。故一般学者都取宋迪的“潇湘八景图”说作为“八景”文化兴起的源头。

在宋迪《潇湘八景图》广泛流传和带动下,全国各地纷纷选出自己城市的八景。“八景”逐渐从局限于文人和地区性的闲情逸致转变为全民性与全国性的文化现象。这些“八景”大都遵循“潇湘八景”奠定的范式,一般为偶数景点,各个景观的命名往往为四字短语且平仄交错,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出多种模式,出现“内八景”、“外八景”、“小八景”等形式多样的“八景”称谓。

元代是“八景”文化发展较缓慢的朝代,统治者虽然极力想融入汉文化,但是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民族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还是使得具有鲜明汉民族文化烙印的“八景”文化发展缓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刻的“八景”文化出现了一次重要的转折,这几乎是无心插柳的结果——“八景”逐渐成为城市的重要特征。以大都(今北京)为例,到元代中后期(约1324年前后),大都的文人雅士在“潇湘八景”图画的启迪下,将居庸叠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风、琼岛春阴、蓟门飞雨、西山积雪、芦沟晓月、金台夕照八个景区统一命名为“燕京八景”。其后,由大都路儒学提举兼庐山白鹿洞书院山长熊梦样将其载入北京第一部志书(析津志)中,成为我国有史记载的最早城市“八景”。

明清之际,全国各地县市城镇甚至一些大家族都评出自己的“八景”,“八景”之风可谓到达顶点。兴化也不例外。明洪熙元年(1425年),兴化知县杨隆主修《兴化邑志》,特邀时任翰林侍讲的兴化人高穀参与审阅,并由其写成《题兴化邑志初稿》诗。高穀在元代兴化的“昭阳八景”基础上增加了“龙舌春云”和“南津烟树”两景,合称“昭阳十景”,并分别作诗赞美。

明弘治初年(约1488年前后),官户部侍郎的兴化人杨果在“昭阳十景”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十里莲塘”和“两厢瓜圃”两景,合称“昭阳十二景”。至此,“昭阳十二景”基本成熟。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兴化知县胡顺华主持修撰的《兴化县志》(以下简称胡志),载“昭阳十二景”条目,前有小序,尽述缘由。

“胡宪副献作《秀色引》曰:吾邑当江淮下游,地卑而沃衍。沧浪经其前,溪湖带其左,而水土清淑之气锺焉。逾境东北广斥不毛,而维扬之脉,过盂城,抵渤海者,至于是势穷欲反,又所谓盛而不过者也。于是,郁蓊葱秀,丛于百里者。其澄渊高阜之处,日月云霞升沉散合,为吾邑奇观。垂杨夹水,远近芰荷,笑傲数十里,往来其间,若与尘世隔者。蒹葭菰蒲之中,羽虫殊音异色,虽博物者不能识。所产鱼鳖瓜蔬之属,亦视邻封为最。若夫先贤之遗躅,浮屠上清之胜概,又往往有古迹存焉。少保高文义公题为昭阳十景,后复增为十二。”

(上)

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