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2022-08-05 09:04:31

□夏义阳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唐·李贺《马诗(其五)》

唐代有“诗鬼”之称的诗人李贺,其《马诗》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表现了仁人志士的奇异才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比如第五首,开篇展现出一片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如此壮美风景,一般人也许觉得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而言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正是英雄用武之地。接着诗人借马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驰骋,建树功勋呢?”“金络脑”属贵重鞍具,象征马受重用。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马是有灵性高贵的物种,“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战场上,马曾是主要的战争交通工具,骑兵部队自然是最具威慑力的军事力量,几千年的刀光剑影中,无数匹马和人一起创造了历史。相传,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分别叫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汉武帝刘彻为所得的战利品——十几匹名贵的“汗血马”,命名为“汗血宝马”。唐太宗也有六匹宝马: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其死后,将这六匹功勋卓著的战马雕刻在玉石碑上,立于昭陵墓前,史称“昭陵六骏”。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欧亚两大洲,大清帝国也是跨马争天下。

几千年来,以马为题材的绘画艺术作品,可谓琳琅满目,美轮美奂:东汉墓中出土《马踏飞燕》,高34.5厘米,长41厘米。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现代美术大师徐悲鸿创作的《八骏图》,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鼓舞人们积极向上。苏中地区唯一堪称地标性的雕塑作品——昭阳大将军青铜塑像,由中国雕塑院院长、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教授亲自创作。吴教授在充分研究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力现楚国名将昭阳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骑射雄姿,作品极具水墨的韵味和阳刚之美。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也不论是青铜,还是笔墨,马的形象栩栩如生。

文学作品中的马更是神乎其神。《说唐》中记述:隋将尚师徒,他的打仗本领并不出奇,而出奇的是他的坐骑——一匹名叫“呼雷豹”的马。这呼雷豹的脖子上有一撮痒毛,作战时便两耳竖起,“呼”的一声吼声,口中吐出黑烟,无论什么龙驹宝马,一听到这吼声,一见到这黑烟,都会“一交跌倒,四脚朝天”。坐骑一倒,马上的战将自然就倒了下来,非死即伤。三国时代,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又有“人中张飞,马中玉追”的比喻,《三国演义》出神入化的描写,使这些烈马威名长存。他们或是描摹,或是臆想,或是刻画,或是塑造,将马的形象列入了五彩缤纷的文学长廊。

马是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无论游牧还是农耕,马都是不可缺少的帮手。马还是文化舞台上的演员,“马戏团”自古就有,你看马一身戏剧装扮,演员骑在马上做着各种戏剧动作,引得观众瞩目观看。而生活在草原上的少数民族,在夏秋之时,还会举行那达慕大会,不用说,赛马射箭一直是大会的看点。

值得一提的还有,马肉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其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之功效。马骨可以制胶,马皮可以制革,马鬃可以制作褥垫及马头琴和小提琴弓上的弓毛,马奶可制成可口的饮料,马粪可以作燃料和肥料。

耳边似乎仍有萧萧马鸣隐隐传来,那天籁之音里,有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纯真;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宝马雕车香满路”的豪华;有王昌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无奈;更有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悲壮。当然也有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所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

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