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群众“心头事”“问题清单”变“满意答卷”
本报讯 “共享检验室”成立后,为何企业使用率不高?残疾人不方便出门,到哪找便捷又专业的假肢订制渠道?办证忘带一份材料,是不是一趟就白跑了?办好这些群众“心头事”,基层是“主考场”,“民生问题清单”是“必答题”。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泰州市兴化市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展“基层突出问题大排查”,坚持深挖根源、找准病灶、全面深入查找问题,以系统思维和创新举措一体推进学查改,确保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截至目前,已组织全市党员、干部深入523个村(社区),共摸排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22个,解决问题282个。
“说来惭愧,‘共享检验室’出来这么久了,我们作为小微企业,却没人会用。”
夏日午后,在兴化新成立的“共享检验室”实训基地暨技术服务点,伽力森食品生物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技术品控部经理蒋雅雯作为首批学员,向基地教员感慨:“‘实训基地’帮我补上了理论和实操课,这次学成,以后‘共享检验室’就是企业自己的检验室!”
“检验质量是食品工业的生命线,小微食品企业在这方面缺乏设备和专业人员。本轮学习教育期间,我们发现兴化原有的‘共享实验室’模式虽解决‘设备’问题,但小微企业仍面临‘有设备不会用’难题。”实训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关部门迅速开发“基础理论+实操演练+案例复盘”三维课程,成立实训基地。
同时,兴化全市层面还发布了《涉企中介收费负面清单》《检验检测行为负面清单》,引入满意度测评机制推动社会机构收费下降、周期缩短,以系统思维倒逼涉企服务提质增效。
“共享检验室”实训基地是当地深化作风建设、以真查实改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这个平台好,为我们残疾人量身定制假肢,关键是上门走访、专业调试,贴心又靠谱!”肢体残疾人老赵抚摸着新安装的假肢,笑容洋溢。
为切实解决肢体残疾人和肢体缺陷儿童的实际困难,兴化市残联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对有假肢、矫形鞋需求的残疾人进行精准统计,针对每一位残疾人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假肢、矫形鞋。累计已为29位肢体残疾人和39位肢体缺陷儿童进行假肢、矫形鞋(器)提供专业化安装调试。
“学习教育开展期间,党员干部分成多个小组开展入户走访,力求全面、准确地了解残疾人的需求;市残联推出线上评残与上门评残服务,同时联动EMS邮政快递收集评残反馈,让残疾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完成证件申领。”兴化市残联党员干部代表钱雨介绍,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兴化市残联已先后组织评残8次,开展上门评残服务64人次。
“以前开店最怕办证,有时候就缺一个材料,一趟就白跑了。”在兴化金东门老街附近开店的王先生回忆。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针对商户办证经常因材料不全“跑多次”的情况,兴化市城管局推出“容缺受理”制度,明确8项审批事项可容缺办理,商户主要材料齐全即可先行受理、后补材料。
“现在的兴化,真是经商福地。看到商机、准备材料、走完审批,快了不下一周。”王先生感慨。
“容缺受理”制度实施以来,兴化市城管局已为26家商户解决材料短缺难题,截至学习教育开展期间,已平均缩短审批时限4个工作日。
同时,针对不动产权证办理时间较长的问题,兴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优化内部流转程序,加强线上审核力量,线下换补证等高频登记业务从3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办结,抵押注销等业务即时办结,让群众少跑腿、少等待。
据了解,兴化市已将尚未解决的民生问题分为6大类,由涉及部门负责人组建6个“攻坚支部”,并已逐项列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由市领导挂钩督办、逐项销号。兴化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坚持以学习教育为抓手,持续深化作风建设,不断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把民生‘问题清单’变成群众‘满意答卷’。”
转自 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