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近旨远 力久积真
■/冯巧岚
唐代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写道:“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这段话学中医的没有不熟悉的。《庞余亮散文》正是这样的一本好读、有趣、深受读者欢迎的好书。南宋诗人岳珂(岳飞之孙)在《张宣公书简贴赞》中,用“力久积真”一词由衷地赞美“一代学者宗师”张栻。“力久积真”出自《荀子·劝学》中的“真积力久则入”,本意是:真诚力行,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庞余亮先生也正是这样的一位学识渊博、笔耕不辍、活跃在当代文坛的著名文化学者。读他的诗、小说、散文,都可以领略到一贯的治学风格:厚积薄发、平实严谨。《庞余亮散文》以父爱、母爱和成长为主题,用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文字,带领我们走进一段段充满温情与回忆的“慢时光”。文字饱含个性、彰显诗性,诗意又纯真,灵动又朴素,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不易,人生的疼痛与光亮,心灵的丰盛与宁静。
打开《庞余亮散文》,娓娓道来的叙事里可以触摸到作者的心跳和体温,感受到照耀的力量、生活的庄严。写作是为了心安,文字来自于灵魂深处的疼痛,柔软深情、温暖澄清、醇厚隽永、赋尽沧桑,它是生命与人格的构成,人格决定境界,决定对生活的理解。孤独中长大的孩子特别珍惜童年、童趣和爱。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能从乱书堆中看到头顶的银河,看到长辈的恩情。自小,生存的压力存在于疼痛的亲情中,从父亲弯曲的背影中读懂悲怆沉默、抗争坚持,从稻草扣中读懂母亲的辛酸卑微、善良隐忍。他配合父亲将跳蚤吃出花生米的喷香味道,他用一船的甘蔗原谅父亲的暴躁,他铭记着父亲曾亲昵地把知了和他一起叫作小傻瓜。“蘼芜亦是王孙草,年深岁改人不识。”母亲的香草原应称“蘼芜”;闪闪发光的萤火虫,在那一瞬成了母亲美丽的“银簪子”。透过质感温润的文字,看到慈母的形象。永远有一种母生树,树上有两片叶子,一片叫恩施一片叫孝感。敏感和才情造就了语言风格的独特,有诗歌的浪漫,也有童话的纯真。心力充沛,笔力自然雄健,文气自然恣意。一阵风、一道光、一棵草,都会触动神思,使人心旌摇摇。胸怀有丘壑,杂然赋流形。我们望见了那望不见的。也许是母亲的缝被针,也许是冬天的雪汤圆,也许是倒流的时间之河,心里身外,一样灯影闪烁,一样五谷丰登。
庞余亮的散文呈现着诗意。他首先是诗人,然后才是小说家、散文家。乡村老师的15年,是他人生中的黄金岁月。好老师总是和学生一起成长的,他曾在童年的饥饿与青春的孤独里困顿,他茹苦若饴,用文学重塑并治愈了自我。校园里的小虫子会飞,那些被认为无用的孩子,其实也在蓬勃成长。写作也涌现更多的灵感。《芋头开花》开出了自然的真、人情的善、心灵的美:“一个孩子就这么长大了,连最老实的芋头也学会了开花。”人间最美好的情愫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爱和成长是会发光的,充满性灵的文字是诗意的升华。乡村是寂寞的,但寂寞不是惩罚,而是命运的恩赐,白天有孩子相伴,夜晚有煤油灯相伴,寂寞就镀上了金光,成了丰沛的营养。如《我的微蓝时光》那妙不可言的时刻:“在黑暗中被焰火照亮的事物已经与过去有了某种不同了,美丽的幻想已造访过我们了,我的眼睛中不是一群学生在低头考试,而是一群苹果们在这初夜的枝头静静地芬芳。”只有在澄澈里,才能看见那些属于灵魂的悸动和深邃。天空一无所有,而鸟群已经飞过。一个人精神上的飞跃和成长更加值得珍惜,抬头皆是美好,低头尽是斑斓。
灵性的散文离不开童年故事,童真童趣是人生的原点。世界有多沧桑,童年就有多天真。童年是透明洁净的,孩子们像原始森林一样给他的生活提供了新鲜空气,所以他有“贤善和性灵”散文的文心和传统。本质上是回望了童年,事实上又写进了他50多年的人生哲学。儿童文学比成人文学的要求可能更高,必须沉淀,必须回到原点,必须诚实坦白。二者的结合点是“成长和爱”,母爱与成长,像一对闪闪发光的翅膀,带动了童年的起飞和翱翔。童年的疼痛,还有在疼痛中的成长,是作家很重要的创作源泉。写成长特别难,必须要把你的心剥开。哪个人的成长没有阴影?谁的成长没有疼痛?重要的是,原生家庭的阴影和疼痛是和爱混合在一起的,所以作家既写出了童年的清澈,也写出了清澈下面的浑浊,文章中的“我”有成长和升华的印迹。没有宏大的叙事,但有丰富的触角和探究,没有苦痛的狠烈,但有世间万物相互照应的默契。充满弹性的文字有一种清澈的美,他用含泪的微笑偿还童年所有的神奇。清贫孤寂的童年,经过时光的检视淘洗,呈现出清新明亮又美好的质地。
有爱的散文来自对苦难的升华。苦难是作家的财富,升华是作品生命力的源泉。庞余亮的散文无论是题材的拓展,还是探触到的人性深度,都让人享受到美学和哲思,像丛林中餐风饮露的鹧鸪,咏唱出了时间密林深处的天籁。一个人只有学会爱、学会宽容,学会追溯生命中最清澈的源头,才能真正地内化转化、输出付出。把苦难转化为智慧,回赠于生命,把艰辛滋养成仁爱,祝福于众生。文学如树如花亦如云,讲人性、命运、美学,文字表达永远离不开丰富的阅读滋养,离不开对生活的静思默察、对世界的好奇追问、对人性的探索自省、对众生的理解同情。赋予文字以力量的,是来自精神天地的“雨露精华”。心间开出了白莲,世界就会显出深幽纯洁。生命给了我们酸苦,是想让我们自己来酿造甘甜。辽阔苍穹中飞翔的大鹰,必是经历了无数次摔下的痛苦才锤炼出一双凌空的翅膀。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必然经受过蚌自身的无数次努力和风浪的打磨,历经痛苦、孤寂忍耐、积累沉淀,才能熠熠生辉。
庞余亮笔下流露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映照出生命的千姿百态和深邃内涵。虽然年少贫寒,陪伴他的常是饥饿和寂寞,他的文字却留下了温暖,让我们共情共鸣。《糖做的年中》写儿童的天真无邪:“十岁过年的反抗,被母亲的一粒冰糖打败了。一直到晚上,看着头顶上闪烁不已的星星,我觉得它们都是母亲掏出来的冰糖。”既单纯可爱,又灵动传神,委屈、清贫变成了甜蜜、幸福。他喜欢挖掘生命中独特的故事作为写作的疼痛点,一首《在人间》的诗仅仅九行,他打磨了五年。“逝去的亲人总是这样,猛然扯出我在人间的苦根。”我们看到了父亲愤怒的表情,母亲被心脏病和胆结石折磨后隐忍的脸。那是他和父母告别后的又一次重逢,父亲有责备和不满,母亲有牵挂和慈爱。父母在天堂指引着他,他在追溯和审视的过程中,理解了父母,也理解了命运,理解了文学的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