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永远的《清明上河图》

2016-06-17 09:09:39

    公元十二世纪一、二十年代,宋徽宗时期的某个清明节,日暖气爽,春风骀荡。翰林画史张择端,骑一马,携一仆从,漫步在汴梁通向上土桥的官道上。马虽偏瘦,但洁净俊朗;人虽稍疲,却意气风发。只因心中有足乐事也。

    他常到上土桥来,这座榫卯木架结构的巨大虹桥,正是他亲自参与绘图设计。而今,他要将之绘入他的“长卷”,还有那来来往往的车马人流,滔滔不绝的汴河之水,破浪前行的商舟官船。

    而于此处,他又能直面汴梁的富庶繁荣,滔滔汴河水,总令人心潮涌动。对,就叫“清明上河图”吧,取“清明”,既为实景,又寓“清明政治”,岂不两妙!

    想当初,他自幼饱读诗书,从山东诸城来京游学,本为求得科举功名。可当时科举的圭臬是“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根”。他也许太过于感性,太过于执念,永远也写不出像苏东坡那样圆通世故的治世经文。可机缘巧合,颇具绘画功底的张择端却进了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与舟车桥郭打交道。多少年了,他才得了个“画史”的头衔。而朝野和皇上喜爱的是山水虫鱼鸟兽,是宫御图和仕女图。他的界画,虽则实用,却为同僚不屑,更遑论得皇上赏识。就像当时的诗词一样,诗文是雅,词却是俗,你的词写得再好,那也只是小技,入不了大堂。

    这是个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人皆以“大宋”自诩。这个时代崇尚革新和创造,各个领域常有推陈出新之举。造纸术和印刷术诞世以来,稍有点才气的文人,总有一两本诗文集存世。他创作的冲动也早被激发,他创作“长卷”的计划正是在他往年的清明时节流连汴河虹桥之际酝酿而成。

    而直接给他灵感的却是宋词。词虽俗,却能让上一代的柳永得皇上青睐,天下知名。柳永写了都市繁华景象,也写四时节物风光,既有男女风月,又有羁旅行役,可见大制作应包罗万类,无分贵贱。

    他也能用界画结合人物画画出一幅超凡脱俗的瑞应图。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大俗兼用大巧,有志与力,何愁不成?创作的冲动和亢奋长久占据了他的身心。

    眼下,他布局的“取样”或叫“速写”的工作已接近尾声,特制的超长绢纸也已送达,上百张手稿按编号排列。但似乎远远不够,很多物件的绘画他都是初次尝试,很少有学习的样本,他得在稿纸上反复摹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他还得常常站立街市一旁,留心观察,反复揣摩。晚上光线不行,他只能白天作画,而晚上全用来构思和练习。妻子戏称他是“画痴”,对这个称呼他倒是满不在乎。

    ——他也不知过了多久,一幅长卷呈现在他面前。画已成,而他自己也已迷失在自己的画中。画中的一个铆钉、一个鸟足、一个绳结,他都了然于心。

    当高25.8厘米、长近600厘米的《清明上河图》徐徐展现在皇上和图画院的画师们面前,皇上和画师们惊讶得一时说不出话来,慢慢地才定下神来,仔细观赏。

    张择端永远忘不了酷爱绘画的皇上宋徽宗赵佶深切而真挚地对他说的那句话:“张爱卿,能有此画存世,夫复何求?”

    犒赏,宴饮,自不必说。

    几百年后,总有个声音在说,有人在《清明上河图》中看到了张择端。

    附: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