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踏莎行

2016-07-08 10:12:02

    芳春归去,绿夏又回,水湄处,蛙声起,风露滴,莎草长,一一风荷举。

    莎草,在吾乡俗称三棱草,最是河滩浅水处常见的一种两栖野草,娇嫩柔韧,修长直立,有点似韭菜的叶片,挺起一根三棱形的草茎也像韭菜薹,薹顶上又生叶,叶间生细茎,茎上开花,简洁的褐色序状小花。就这鲜嫩的野草,雨后草尖上滴着泠泠水珠,望去却也玲珑可爱。更可爱的是水才没到脚脖子,根根挺立的莎草间,欢快嬉戏的小鱼小虾啊,尾巴一摆,调皮地转个向,很轻快地就游远了,简直可以听到它们开心的笑声,它们将莎草当成了小树林,在捉迷藏吧。调皮的青蛙也在其间鼓噪,一只娴雅白鹭在草丛逡巡,一头扎下,长喙间便迅速叼起一尾小鲫鱼,翅膀一拍,飞到了岸上嫩绿如诗的茵茵秧田里。

    秧田里也有三棱草,与秧苗一般高,还有稗子,更与秧苗神似,区别只在于稗子中间有根硬梆梆的青白老茎,扎根亦深,得用力拔出来,甩到田埂上。它仍能扎根生长,野生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实在是令人惊叹。

    小时候,我们常在河滩上摸鱼捉蟹,放牛牧鸭的,对这莎草实在太熟悉了,无聊时掐一片嫩叶,能闻到一股好闻的草香,拔起来,则是两三厘米长的小纺锤似的根,赤褐色,上面满是毛须,也没当回事,玩玩就扔。在我们眼里,这三棱草也就是喂牛的草料罢了,常常忽略了它,甚至不如千年前的一位古人。据说北宋名臣寇准在一次宴饮时,想起前人的一句诗“踏莎行草过春溪”,感其意境清雅,便取“踏莎行”三字为词牌写了首新词: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春梅小……从此,文坛上就多了一个词牌“踏莎行”,此处的“莎”读音同“梭”,欧阳修、晏殊、苏轼这些大家都写过很漂亮的“踏莎行”,堪为绝唱的还是秦少游的一阙:“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其实莎草与文学结缘,最早是在《诗经》中,并不让人伤感惆怅,而是一首轻松快乐的祝寿诗:“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想不到,如此貌不惊人的平常野草,竟能入得古奥芬芳的诗经中,至今摇曳在绿意葳蕤的诗歌源头,令人刮目相看了。要不它有那么多别致的雅号呢:香头草、回头青、九蓬根、雀头香、 姑娘草……至于猪鬃草、雷公头,则取自其形了,一指其花,一意其根。

    莎草,又是一味药,全名“莎草香附子”,就是那雷公头似的草根了,燎去毛须,沸水中或煮或蒸,或直接晒干,切片或碾碎便是,味微苦,一股特别的芳香。可行气解郁,调经止痛的,对消化不良、寒疝腹痛、肝郁气滞等病症都有效。前一段时间,受了寒凉,总感觉胃脘胀痛得难受,这香附子应该也能治愈的了。

    哪天,移步水湄,看野荷含苞,蒲苇竞秀,浅水间根根直立的三棱草那般鲜碧可爱,一只黑水鸡从草间倏然穿过——面对如此清幽小景,真的想附庸风雅如古人一般,吟几句“踏莎行”呢。

7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