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抗战老兵索恒友眼中的冷欣

2016-07-08 10:12:08

 

□顾少俊

2016年5月,笔者在连云港采访了抗战期间跟随冷欣一起出生入死的抗战老兵索恒友。

索恒友,今年101岁,现住连云港乡下,1934年应政府“三丁征一”入伍,抗战期间,经历过德星公路阻击战、长沙会战、浙赣会战。

1937年10月,索恒友调到了预备第3师,师长冷欣。他在直属师部的重机枪连任重机枪手,在冷欣手下整整一年。冷欣师长的言行品格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且愈久而弥新。

事必躬亲 恪尽职守

预备第3师的兵源来自安徽的颍上、毫州和江苏的淮阴、扬州,这些新兵需要老兵带,就把索恒友调来了。索恒友是直属师部的重机枪连的重机枪手。索恒友记得那时使用的是苏联的马克沁重机枪。

1938年4月,预备第3师改为第52师,隶属25军,参加武汉会战。1938年10月,冷欣调任军政部。

师长冷欣,1900年11月7日生于江苏兴化一个小商人家庭。当冷欣还在母亲腹中时,他的父亲在一次外出经商后,杳无音信,不知所踪。从此家道中落,生活维艰。在母亲含辛茹苦的抚育、哥嫂的扶助及老师们的关怀下,冷欣健康成长,读完了小学。少年的冷欣即离家走向了远方。1918年考进了杭州省立工业学校,后在上海教过书,做过周刊编辑。1924年赶赴数千里之外的广州应考黄埔军校并被录取,成为第一期新生。1935年入陆军大学第13期深造。冷欣戴上了黄帽子,穿上了绿马褂,成了军界的翘楚。1936年2月晋升少将,1937年10月被任命为预备第3师师长。

冷欣师长决心要把预备第3师打造成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部队,然而这个师是一个新建师,一切要从零开始,工作千头万绪,松懈不得,要达目的,并非易事。这时候,冷欣师长37岁了,尚未成家。冷欣师长正当壮年,精力充沛,且没有家庭的拖累,一心扑在部队建设上。

冷欣师长与军政部沟通商讨,委派了各级军官。从副师长、师部参谋长到各团团长等主要军官都是他在陆大13期的同学。他非常重视部队的训练。他不但要亲自考虑训练项目的选定和讲授内容,还亲自给战士上课,与全体将士一起摸爬滚打。部队在黄陂训练了一个多月,又奉命开赴湘乡继续训练。全体官兵每天早晨4点半起床,行军5公里,逐步增加到10公里。索恒友说,每天都爬山,在野外上课,进行对抗演练,下午16时回营房。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士兵素质大幅度提高,士气高昂,大家都盼望早日上前线杀鬼子。

热爱祖国 心忧百姓

1937年12月初,冷欣师长带着索恒友等3个随行人员从合肥到扬州出差。当时,淞沪的硝烟尚未散尽,日军抢占南京的枪声又起。一路上,到处是难民,车撞人挤,闹闹哄哄。呼爹喊娘声不绝于耳,寻儿觅女声此起彼伏。小孩喊饿的声音揪着母亲的心。不远处,遭日机轰炸过的村庄,余火尚在跳跃,残烟还在弥漫。冷欣师长见状,立即和随行人员一起疏通人群,帮助寻找失散的亲人,倾囊解决一些难民的路费……冷欣师长字字千钧地对随行人员说:“我们当军人的一定要报此仇!”

1938年元旦,冷欣师长集合全体官兵,在当时的集训地黄陂城外的旷野举行元旦同乐会。他向官兵们说:“弟兄们,我们的国土被践踏,家园被毁坏,我们的父老乡亲被杀害,我们能容忍吗?不能!我们要报仇雪恨,要抓紧训练,练好本领,早日上战场杀鬼子去!”两淮子弟早在入伍前就目睹过日本鬼子的凶残,对鬼子有刻骨的仇恨。冷欣师长慷慨激昂的话语,犹如烈火遇干柴,顿时熊熊燃烧起来。“报仇雪恨,杀鬼子去!”愤怒的吼声震天动地。

爱兵如子 外刚内柔

冷欣师长对官兵训话,强调军人要服从命令,不能做逃兵。强调对逃兵严惩不贷。不过,冷欣师长从来不曾枪毙过一个逃兵。

1938年2月,有一个安徽籍的逃兵被抓了回来。冷欣师长问:“为什么做逃兵,怕死吗?”士兵说:“我不是逃兵,我不怕死。只是想回家看一下,我还会回来的。担心请假不会批准,就偷偷走了。”

原来,这个逃兵父母过世早,是奶奶一手把他带大。现在奶奶病了,他想回去给奶奶看病。士兵的话触动了师长的心:自己的母亲一个人培养自己不容易。多年来,戎马倥偬,远走他乡,对母亲又何尝不在时时挂念呢?冷欣师长给了那士兵一笔钱,让他回去把奶奶安顿好再回来当兵。好多士兵估计,这个士兵肯定不会回来了。想不到,一个月后,这个士兵归队,以后再没有离开部队。冷欣师长问他:“家里怎么安排的?”那士兵说:“您给我的钱,我一分没有用,全部交给我的姑姑,请她给我奶奶养老送终。”冷欣师长对士兵说:“国难当头,家里的事再大,也要放下,不赶走鬼子,一切都是空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冷欣师长又讲了一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说要让天下的老人都过上好日子。士兵不住点头称是,千恩万谢。

身先士卒 以身作则

1938年7月,赣北。日军11军兵分三路南下,意图取南昌,占长沙,与从大别山来的日军第2军合围武汉。西路第9、第27师团攻瑞昌,迂回南昌之南,中路第106师团沿南浔线直抵南昌,东路101师团从九江南下取星子镇,沿德星公路,入南浔线。

52师奉命在德星公路上打一场阻击战。

星子镇是江西北部的一个小县城。背依庐山,面临鄱阳湖,风景秀丽,水陆交通四通八达。

8月,日军海陆空齐攻星子,连续的狂轰滥炸,星子镇一片火海,漫天硝烟。烟火散后,星子镇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瓦砾。中国守军与敌巷战,血战十天,后奉命撤出星子镇。

东、西牯山分立德星公路两侧,是德星公路的咽喉。鄱阳湖西岸边不远处的湖面上有一个面积很小的小岛叫“牛屎墩”,是东、西牯山的屏障。

要控制德星公路,就得占住东、西牯山。要占稳东、西牯山,必得牢牢守住“牛屎墩”。在战时,“牛屎墩”这个弹丸之地,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

战前,冷欣视察该阵地时,守军连长带领全连100多名官兵以酒祭地,对天盟誓:誓与阵地共存亡!

8月24日拂晓,日军向“牛屎墩”阵地发起进攻,遭到中国军队痛击。激战两天两夜,日军伤亡惨重,以失败告终。

26日,日军再次调重兵猛攻“牛屎墩”阵地,最后一名守军战士牺牲后,日军踏上该阵地。

26日夜,冷欣师长组织200人的“敢死队”,亲任队长,带上得心应手的武器:手枪、冲锋枪、匕首、大刀,带足子弹、手雷,悄悄摸上“牛屎墩”。突如其来的猛烈袭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晕头转向。经过一夜激战,彻底消灭了“牛屎墩”上的日军157联队第1大队,击毙大队长岗崎太郎。

27日凌晨,《冷欣师长带领敢死队一举夺取“牛屎墩”阵地》的战地快报飞传赣北各个战场。

冷欣师长加强了“牛屎墩”的防务。“牛屎墩”阵地上派200名精兵强将守卫,配备了好几挺轻重机枪,并把全师有名的重机枪手索恒友调来了。冷欣师长命令战士们立即深沟高垒加固工事。

27日上午,一架架飞机来阵地轮番轰炸扫射。一颗重磅炸弹落地了!索恒友说,“随着一声天崩地裂般的巨响,一颗大树被连根拔起,倒下来的树干正好横跨在战壕两边,我就在树干下面的战壕里。我听见飞机扫射在树干上的子弹,发出‘啪,啪,啪’的声音。”

打退了鬼子多次冲锋后,索恒友朝周围一看,整个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了。这时,师部通讯员上来,命令他迅速撤离。

9月上旬,冷欣部队伤亡5000多人,不堪再战,奉上级命令,撤出战场休整,52师的阵地由190师接防。

兄弟携手 共御外侮

1939年初,冷欣任江南行署主任兼任第3战区副总指挥,负责实际指挥,驻地在溧阳山丫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设于金坛水西村,离山丫桥只有30里。

那时,冷欣与新四军关系甚密,和陈毅、粟裕相处融洽。他们常一起把酒话军情,联手揍倭寇。冷欣先后指挥过52师、63师、忠义救国军和新四军的第1、2两支队、挺进第2纵队。

1939年,冷母跨鹤,冷欣在驻地设灵悼念。陈毅派人送来挽幛。

12月底,冷欣邀陈毅、粟裕来山丫桥开军事会议,一起阅兵,参加元旦宴会。陈毅、粟裕在山丫桥逗留了一周之久,才返回水西。

家和万事兴。冷欣和陈毅的两支队伍在江南地区纵横驰骋,所向无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冷欣(1900-1987)江苏省兴化人,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一期。曾任国民党军陆军副参谋长,京沪杭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台湾“国防部”参仪,1959年9月退役。1947年3月24日,视察原住民部落时留影:右一为朱瑞元,右二为白崇禧,右三为白克,左四为冷欣。

抗战老兵索恒友。

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