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父亲的竹园

2016-07-15 09:30:58

    那年我刚刚上小学,一家五口挤在三间茅草屋里,屋后有个干涸的水塘,因为地势低洼加上房屋的遮挡,一年四季光照不足,瓜果树木难以生长。

    一个春日的午后,父亲汗涔涔地挑回家一担竹苗,竹苗大约20公分高,每棵竹苗根部都有一个大土团子,母亲把二十几棵竹苗栽在屋后的荒地上。一个星期以后,一棵棵小竹苗挺直了腰杆,活了过来,几年以后,长成了高大茂密的竹园。

    清晨,背起书包经过竹园,看见青翠欲滴的竹叶挂着晶莹的露珠,心情格外清爽;傍晚放学的时候远远看见那一片浓绿,一股暖流荡漾在心头,疲惫的脚步也变得轻松起来;晚上风吹竹林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在演奏着催眠曲,我们就在这美妙的乐曲声中安然入睡。

    一场春雨过后,躲在地下的竹笋几乎同时钻了出来,细细的、尖尖的,穿着褐色的外套;几天以后便脱去了外套,露出鹅黄色的笋尖;再等几天去看,竹笋已长出好高,白白胖胖的,像粉妆玉琢的新生婴儿;到了晚春的时候,新竹已经长成,竹竿青翠修长,竹叶细嫩碧绿,宛若亭亭玉立的少女。

    竹笋生长的时节也是母亲忙碌的时候,她用小铁锹把那些长得过密的竹笋和一些不守规矩长在路边墙角的竹笋挖掉,剥去外套,洗净切丝,焯水过后,放入大铁锅里翻炒几下,加上油盐,一盘脆嫩爽口的炒笋丝就上桌了。

    夏日的竹园属于父亲,他在最高最密的一簇竹子中间辟出一小块平地,用脚踩实,放一张竹椅,两三张小竹凳。在暑气逼人的午后,沏一壶竹叶清茶,半躺在椅子上,眯着眼睛,听竹林外一声声悠悠蝉鸣,静静地享受这幽篁下的清凉惬意。偶尔约上一两个老友,谈谈家长里短,聊聊稻麦桑麻。

    寒冬来了,万木凋零,房前屋后的杨树、槐树、楝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只有竹园依然青翠挺拔,小小竹园俨然成了鸟儿们的庇护所,亦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

    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冬天农活少,他就忙着制作一些农具为来年的春播做准备。大部分农具是用竹子做的,比如竹篙、竹扁担、竹扫帚、还有一种叫鸡担子的农具。

    挑选竹子是制作竹器的第一步,大部分竹器要选三年以上的老竹子,老竹子质地紧密,韧性好,制作出来的竹器不易折断且耐磨。竹器的前期制作程序是一样的:先将竹子在根部砍断,削去竹枝,依据竹器的长短锯掉多余的竹竿,再用砂纸把竹节打磨光滑,接着把竹竿放在火上烤,脱去竹竿里的水分同时杀死竹子里面的寄生虫,使其不易折断。一副鸡担子包括一根扁担,两只形状与簸箕相似却比簸箕大一倍的筐子,制作过程要复杂一些。

    取一根碗口粗的毛竹,留1.5左右长,从正中间剖开,剖成两根宽度一样的竹片,取一根竹片,将两端削成半圆形,半圆形下再削出可以将绳子放在里面的耳槽,打磨光滑后,一根扁担就做好了。筐子的制作有较高的技巧,每个竹筐用三根手腕粗的竹竿,一根60公分左右的做簸箕口的边,一根1.7左右的做上边,还有一根1.6左右的做下边,把上下两根竹子弯曲成簸箕的形状,上下两根竹子和口边竹子的接头处做成榫头连接牢固,再用一根大约20公分长稍细的竹竿在簸箕后部正中嵌在上下两根竹竿里,用中等粗的麻绳编织成人字形网结填满簸箕的底部和上下两根竹子的空隙,最后用三根较粗的麻绳系在簸箕口的两边和上边正中,把三根麻绳拉直提起,在一人高处打结,一副竹鸡担子就完成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家里翻建新房,大哥想砍掉竹子扩大地基,在父亲的坚持下,这片竹园完好保存下来。父亲今年已七旬有余,仍不忘农事,大哥多次要接他到城里生活,他重复着说了几十年的一句话:我觉得在乡下种田蛮好的。

    望着静静伫立在竹园旁的父亲,我不禁心生感慨:父亲以及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民就像竹子,无论多么艰难困苦,都不屈不挠,坚定地守护着脚下的土地。

5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