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以人文关怀视角把定巴蜀石窟

2016-09-30 08:56:18

萧易出版《空山——静寂中的巴蜀佛窟》这本书前,曾访问过我,多半是问一些有关巴蜀石窟方面的问题,我虽然搞了30余年的巴蜀石窟研究,也只能尽其所知作答。萧易是一位28岁的年轻人,200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供职于《成都日报》副刊部,刻苦勤奋,才思敏捷,小小年纪就已出版了《古蜀国旁白》《纵目神时代》《金沙》《古城往事》四部著作,在报刊发表文字数百万,真不简单。

过去说巴蜀,即指四川;而今说巴蜀,指的是重庆(巴)和四川(蜀)。历史上巴蜀经历了几次分合,从地域文化而言,应属一个系统,但大同小异。单就巴蜀石窟而言,按石窟形制,真正称得上石窟的不多,如四川广元皇泽寺和重庆大足北山分别有一中心塔柱窟,其他也有些窟龛较为深广的亦可称为石窟。这些明显是受北方、中原石窟的影响。其实巴蜀地区大多为摩崖造像,即以龛形制为主的造像。如果说礼佛窟(如中心塔柱窟)和禅窟是起着信众礼拜佛和僧侣禅修的功用的话,那摩崖造像则犹如一幅幅石刻“宣传画”,让善男信女顶礼膜拜。这无疑是宣传佛教义理最佳的大众传媒方式。

巴蜀石窟虽然分布点和数量较多,特别是四川石窟,几乎每县都有,只是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就此而言,在中国也算得上是首屈一指。

在巴蜀石窟中,隋唐以前的早期佛教造像不多,仅在四川广元石窟中存有少量。隋唐以来,不仅佛像造像日渐增多,而且出现了一些道教造像,如绵阳、剑阁、潼南、仁寿、巴中、安岳等地。自盛唐至中晚唐,佛教造像在巴蜀地区更加兴盛,这与唐代玄、僖二宗避蜀不无关系。

分裂动荡的五代十国,独惟以杭州为中心的南唐和以成都为中心的前后蜀相对安宁,因此巴蜀石窟中五代的佛教造像在全国算是最多的。

宋以降,北方、中原石窟式微,而巴蜀石窟不但未衰,反而越来越昌隆。两宋时期,摩崖造像点不仅在巴蜀地区星罗棋布,而且造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特别是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题材,如表现唐末五代柳本尊居士行化之“十炼”(民间密教之自残修行化导,即燃顶、剜眼、割耳、断臂、燃膝、炙阴等)。此题材在全国其他石窟中是绝无仅有的。这对研究地方民间密教是非常可贵的实证资料。此外,大足宝顶山石窟是否为密宗道场,主持建造者南宋赵智凤与柳本尊有无传承关系,当中国密教在五代后已成绝响,而宋代巴蜀地区仍在民间盛行密教……这些都是由上述造像题材而生发出来的。其他还有不少独特性题材,兹不一一。

如果说巴蜀石窟中的隋唐佛教造像尚受有北方、中原石窟的影响的话(主要是受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的影响),那么两宋时期,巴蜀石窟则自成体系,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艺术表现均凸显出浓郁的地方化和民俗化特色。因此,中国石窟艺术史专家把宋代巴蜀石窟作为中国晚期石窟的代表,可谓恰如其分。尽管全国其他地区也有一些两宋时期的石窟造像,但远不及宋代巴蜀石窟(尤其是安岳、大足)那样多、那样精、那样美、那样独特。

我过去接待过不少的欧美及日本研究中国石窟的专家,他们认为中国的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等北方、中原石窟研究的成果较多,而巴蜀石窟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萧易把目光投向巴蜀地区,试图挖掘这座宝库。不言而喻,这些外国专家由于受到主客观诸多因素的限制,要深入挖掘又谈何容易。但他们希望当地专家能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撰写并出版有关巴蜀石窟的新的有份量的著作,以饱眼福。近20余年来,巴蜀地区的有关专家也积极努力,陆续出了不少成果,至今还有不少的人在为之奋斗。萧易这个年轻学子就是其中一位。

萧易的这本书,图文并茂,文笔流畅,读之饶有兴味。可以这样说,他是从人文关怀角度去拿捏巴蜀石窟的。尽管文字表述没有专家研究成果那样深入、全面,但以人文关怀视角去把定,使之生动有趣,文学阐释和直觉图像让大众更易亲近,读的人多了,传播的力度就强了,巴蜀石窟的影响也就更大了。

该书虽然没有尽收巴蜀石窟,但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石窟点和佛教造像,以此可以窥其全貌。

他尚年轻,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加之合作默契,一定能不断地创作出更新更好的作品。大家拭目以待吧!

(刘长久,著名学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专业中国佛教研究方向研究员、《中国石窟雕塑全集》编委,曾出版《中国西南石窟艺术》《安岳石窟艺术》《南诏和大理国宗教艺术》等专著。)

4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