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秘密
1月8日上午,外面冬雨绵绵,毕飞宇工作室·广场书屋内却温暖如春。不大的会议室内挤满了穿着雨衣、撑着雨伞赶来听课的学生和家长。第二期名师讲坛的主讲人、市景范学校教科室副主任、语文老师陈志锋在那里以“故事里的秘密”为授课主题,教学生如何阅读和编写童话故事。现将讲课的部分内容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带给你快乐。”
一、超越情节——发现作品的主题价值
读书要带着思考。当我们读书时,除了对故事的曲折、惊险、动人等情节感兴趣之外,还应该关注作品更深层次的主题表达。
下面和大家一起读读一些作品,让我们透过文字的表面,探寻作品的深邃。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不熟悉他的人,可能熟悉他的被誉为美国现代文学起源的少年冒险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讲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如何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哈克为了逃避酒鬼父亲的虐待,逃到一小岛上,巧遇逃奴吉姆,两人结伴而行,企图从密西西比河上逃往北方的自由州。哈克起先受反动教育影响,觉得不应该帮逃奴的忙,后来在日日夜夜的漂流生活中,逐渐被吉姆善良无私的性格所感动,表示宁可冒着下地狱的危险,也要帮助吉姆得到自由。他们一路上历尽艰险,遭遇民队的追捕、骗子的虐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在两人的同心协力下,所有艰险均被化解。最终,哈克在好朋友汤姆的帮助下救出了被骗子卖掉的吉姆,并得知女主人在遗嘱中已宣布解除吉姆的奴隶身份。
这便是这本书的故事梗概,如果读到这儿,我们只知故事的情节是远远不够的。海明威曾经说过:“全部现在美国文学都起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所有的书里最好的一本。所有的美国作品都从它而来,在它之前什么也没有,自它以来也没有像它那样的作品出现。”
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呢?
一是它的主题:
1.反对蓄奴制度,追求民主自由是小说的基本主题。小说以南北战争之后的密西西比河沿岸为背景,通过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追求自由故事,表达了反蓄奴制的思想和对民主、自由的真诚向往。
2.逃跑是这部小说中另一个主题。在蓄奴制猖獗的时代,自由并不是和文明社会联系在一起,而是和逃离文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
二是它的人物形象:
哈克的形象:哈克是美国“文明社会”的小叛逆者。他天真、纯朴、善良、正直。
①他厌恶“文明社会”规范,向往自由自在的社会。
哈克不喜欢“文明社会”的原因在于:这个社会到处充满欺诈和凶残,金钱成为人人追求的目标。
②哈克对专制贵族的愤恨,对野蛮暴力的否定。
他的父亲泼普是专制的化身。通过哈克对父亲的不满和反抗,影射了当时的专制制度,通过“国王”和“公爵”的恶行,进一步暴露了南方奴隶制的腐朽。
③哈克克服社会偏见,否定奴隶制度,帮助吉姆获得自由。
哈克从小接受奴隶制的道德教育,对黑人偏见很深,但在同吉姆相依为命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吉姆勤劳、善良、诚实,是一个好人,终于克服偏见,千方百计帮助吉姆恢复自由。
吉姆的形象:吉姆是一个忠厚能干而且敢于反抗不幸命运的黑人。
他的不幸命运是广大黑奴悲苦人生的真实写照。值得肯定的是,他不再像斯托夫人笔下的汤姆叔叔那样,面对迫害逆来顺受,而是采取了出逃的对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要算是力所能及的反抗了。
吉姆还是一个具有人的正常情感的富有“人性”的人。在南北战争爆发之前,实行蓄奴制的南方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是不把奴隶当“人”看的,只是当作可以驱使的毫无情感的活的工具。小说真则有意识的表现了吉姆对妻子女儿的深深思念。
他更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的人。在大河上漂流时,他处处照顾哈克,尽可能不让孩子受惊受苦;当汤姆中弹受伤时,他不顾自己的安危,留在危险区域协助医生救护孩子。
通过吉姆一系列高尚热诚行为的描绘,作品告诉我们,黑人在人格上不仅不比白人差,甚至在许多方面还超过了白人,由此彻底粉碎了种族歧视的谬论邪说。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小说意在表明废除蓄奴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三是看艺术特色,就是它的写法,整体的构思,用语的特点等。
1.浪漫主义抒情与现实主义描绘相结合是小说的一大特色。
哈克与吉姆的漂流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密西西比河上和沿岸的自然景物在作者笔下也闪烁着奇异壮丽的光华,而沿岸一带的城乡生活描写则翔实真切,具体可感。这种奇妙的融合尤其体现在哈克的思想斗争中,作家既纤毫毕露地呈示了人物意识活动的逻辑轨迹,又不无幽默风趣地调侃嘲弄了宗教谬说给一个孩子造成的荒唐观念。
2.诙谐幽默的文风。作者借用一个没有受过教育、不谙世事但又有自己行为准则的孩子的眼光来观察事物,评论生活,讽刺抨击落后的不合理的生活现象,在诙谐幽默中揭露社会本质。
“要是一个人能祷告什么就有什么,那为什么韦恩卖猪肉亏的钱赚不回来呢?为什么寡妇让人偷掉的鼻烟盒儿求不回来呢?为什么华森小姐不能胖起来呢?不,我心想,祷告根本就没有什么道理。”
当我们弄懂了这些,才算是读懂了作品。
二、“画中有话”——发现图画中的细节
相信有很多同学都喜欢读绘本。一本绘本放到小学生读,如果我们只读文字部分,大概一天能读几十本。我的孩子也是如此,一本绘本一会儿读完,其实原因很简单,只读了文字,浏览了图片。其实图画里也隐藏了很多很多的话,需要我们慢慢品味和发现。
幻灯讲述故事《大猩猩》。
如果我们就这么读完了,显然还没有读好。现在,老师提几个问题,我们一起去寻找和发现:
第一组:
(1)描写了两种光,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2)安娜想要的是哪一种光?
(3)你这样说,有什么依据?
(4)安娜最后得到那种光了吗?
第二组:
(1)厨房里物品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类似的图案后面也出现过,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3)安娜觉得笼子里的“猿猴、猩猩”“好像都不快乐”,这种不快乐的脸,前面也出现过,你能找出来吗?
(4)爸爸的脸色、表情有没有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这本书的封面不同于其他多数图画书采用书中的一幅画作为封面,而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一幅画,展示了小女孩安娜和大猩猩在星空下一起玩耍的温情场景。
前后环衬是深蓝色,从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来说,给人一种忧伤孤独的感受,似乎预示着这本书的感情基调。
前扉页则是安娜和大猩猩亲吻的场景,这是截取书中的一幅画。两者的表情都很快乐,似乎预示着最终的结局会比较温馨快乐。
扉页:主人公安娜在画大猩猩的画,故事已经开始。
正文的最后一页:按照这本书的节奏最后一页本应是有边框的小图,但是作者去掉了边框,去掉了所有的背景,于是父女俩牵手去动物园的背景成为了一个深沉的剪影,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目光,也深深地刻进了读者的内心。经过漫长的等待、渴望、寄希望于梦境,安娜终于能够实现愿望——和爸爸一起去动物园,这对于安娜来说应该是一种圆满的幸福。但对于读者,却是自我反思和追求幸福的开始吧?
这本书的色彩对故事的贡献是很大的。首先来看主人公安娜的造型,从封面开始一直到结束,她的身上都有鲜艳的红色,不管是鞋子、线衣、睡衣,还是外套的衬里都是红色。红色让人联想到热情、爱,但是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安娜和爸爸很生疏也很遥远)里,餐厅、爸爸的书房、客厅,要么是使用冷冷的蓝色,要么是笼罩在阴影之下的,给人一种很冰冷、压抑、疏远的感受。这也是安娜内心的感受,想要爸爸的关爱却没有得到,一个人很孤独。
大猩猩玩具出现了,它带着红红的领结,看起来很亲切。当它变成真正的大猩猩后,竟然穿上了爸爸的衣服带着安娜去动物园,这时它俨然已经化身为安娜心目中的爸爸了。
后来在大猩猩带着安娜一起出去的时候,出现了和之前很相近的一幕,那就是吃饭。这与之前爸爸和安娜在一起吃饭的场景构图极其相似,但感觉却相差甚远,原因就在于色彩。爸爸和安娜在一起时,所有的东西都是冷的,唯有安娜是热的,但热的没有回应,更能衬托这种清冷,可以想见安娜的心情一定是沮丧的。当大猩猩坐在安娜面前吃饭时,背景人物的穿着、桌面的摆设都是暖色,这时安娜吃饭的时候一定是嘴角荡漾着笑的吧?虽然她背对着我们,但通过色彩我们能感受到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在故事的结尾,作者终于给了爸爸一个近景特写,那就是爸爸扶着安娜的肩膀俯身下来亲切的问她要不要去动物园。或许这也隐喻着,爸爸经过反思终于肯俯下身子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需求。而这时,爸爸的上衣则变成了和安娜同样的红色,让爸爸看起来很温暖很亲切,和之前那个拒安娜于千里之外的冷若冰霜的爸爸判若两人。
再来说这本书的语言。总的来说,《大猩猩》一书中文字是比较精炼的,每两页才有五六十个字。文字和图画形成了良性的互补,以大猩猩玩具在安娜的梦中变成真正的大猩猩为例:
文字内容:“安娜把大猩猩扔到墙角的玩具堆里,又回去睡了。深夜里,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可到底发生了什么奇怪的事情,作者并没有说出来,而是通过图画表现出来了。作者用三个小图和一个单页的大图来连续呈现大猩猩变化的过程,那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安娜的感受如何,您看洋娃娃的表情就知道了。这就是很典型的图文互补,也是用配角(洋娃娃)来表现安娜心理感受,增强图画表现张力的一种体现。
最后我给大家介绍一本书——《我是白痴》,台湾作家写的,是一位学生介绍给我的,后来看下来我发现真的不错,同学之间的相处,老师之间的相处,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文字整理 郭亚群 摄影 朱 莲
陈志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