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写文章,不写作文

2017-03-24 08:59:05

□潘 健

写下这个题目,我心里有些虚。此语出自张大春先生。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怎么能不要学生写作文呢?不仅要写作文,还要认真写,争取在考试时作文拿高分呀。

什么是文章?什么又是作文?张大春在《语言美好》中回忆自己的小学求学经历,谈及影响他至深的那些语文老师——没有一个人教他什么是类叠法,什么是排比法,却在带着饱满的情感朗诵课文,在上下文相互响应之际,递出一个心领神会的眼神——让他们体会到什么是语言的美好。

初中毕业前夕,他特地找苏老师问:“为什么老师说:‘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写作文’?”苏老师沉吟了一会儿,才说:“作文是人家给你出题目;真正写文章,是自己找题目;还不要找人家写的题目。”

那文章又怎么才算好?大春先生引用苏轼教导别人的例子,得出“好文章是从对于天地人事的体会中来”的。这个“体会”应该来自发自内心的热情,是“自己找题目”,而不是为了迎合出卷考官的意思,揣摩批改考官的想法。

一言以蔽之,作文就是揣摩他人的意思。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从小学到中学,我都不知道作文该怎么写。小学作文常常是“写一件有意义的事”——小脑袋里哪有那么多“有意义的事”?再说,小孩子心中的“意义”与大人心中的“意义”相差何其远矣。于是,想破头皮去编什么助人为乐的故事,结尾不忘点明中心“我是红领巾”。中学也是如此,印象中没有正儿八经的作文课。老师教作文的途径就是多读作文选,多模仿,多改编。那年的中考作文题目是《这件事教育了我》。我前一天读了作文选,现场改编了。大致内容是我因为贪玩,成绩下滑,结果受到了很大的教训。然后,知耻而后勇,奋力追赶,于是生活中又充满阳光。这件事教育了我要好好学习。

修辞立其诚。而在一个处处追寻意义的年代,我们恰恰丢掉了作文的真义。所谓的体会,不是来自生命本身,而是去迎合别人,去说空话、造虚语,甚至为了追求所谓的文采,滥用修辞,引述“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名言等。

学校这样的教学,败坏了学生的胃口,只会造就一代代不善写文章、不愿写文章的人。这也是大春先生所深深担心的——“考作文杀害了孩子们作文的能力,让一代又一代的下一代只能轻鄙少儿时代多么言不由衷或人云亦云。一切只归因于年长的我们不会教作文。”

以我的写作经验来看,好文章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如汩汩清泉。我们对天地万物有所感悟,就会触动情感的弦。此刻内心颇为敏感,能发现事物之间一丝一缕的关联,深入思考,慢慢体会这触动的来源,追问它,感受它,放大它——抓住时机,捕捉头脑中零散的意象以及适时的心境,下笔成文,就是一篇好文章。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是作者在谈写作技巧,每篇后面附有一至三篇例文。读后,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写作是个技术活,作者仔细分析写作技巧,包括遣词造句、引起动机、引用经典、句法调度等等。如《草蛇灰线》一文展示文章怎样将点点心思串连成一个完整的意念;《叙事次第》让我们明白持续制造读者对于故事的多样悬念有多重要;《论世知人》则告诉我们写人的文章因为带有时代特征而使人物立体鲜活;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关于如何学习文言文也会让你眼前一亮,因为文言文阅读正是中学生的难题。

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