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挖掘,让沙沟历史“活”起来

2017-05-12 08:54:33


□本报记者 张娈鸾

你知道当年华佗来沙沟行医时发生了哪些故事吗?你知道沙沟大鱼圆为什么出名吗?你知道花粉荡的由来吗?读颜国强的《沙沟民间传说故事》,都能一一找到答案。从小喝沙沟湖水长大的颜国强,在认识的人眼里有一股较真劲儿,什么事都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弄明白不罢休。人到中年时,他将这股较真的劲头全都用在挖掘地方历史资源上,10多年来走街串巷,四处寻访,写出了包含160多篇沙沟原生态民间故事的《沙沟民间传说故事》,发表了300多篇文章宣传推介古镇历史文化,真正成了沙沟镇历史文化的“活字典”。

颜国强



与时间赛跑,抢救“沙沟记忆”

“人们常把故乡比作母亲,我时常在想,用什么方式报答母亲呢?终于找到一种适合我的方式,就是挖掘地方历史资源,让母亲的风韵万古流芳,让母亲的精神发扬光大,让母亲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颜国强告诉记者,从2005年开始他就把这项工作当作一种责任,更看成一种使命,自费购买相机、录音笔,经常走街串巷,深入坊间采访老人和知情者。

一次,颜国强听说有一位姓丁的大爷,肚子里藏着许多沙沟的传说故事,他很感兴趣,于是立即约了他采访。就在采访当天,他却因为临时有事耽搁了,便与丁大爷重新约了采访时间。可没想到,这个约定还没到,颜国强就接到丁大爷儿子的电话——老人家过世了。“从那开始,我更感到自己所做的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工作。”颜国强说。

9旬老人谭长林,一生从事剃头手艺,曾在1939年为国民党89军军长李守维剃过头。当颜国强去他家采访时,老人都热情接待,向他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有一次老人让大儿子捎口信请颜国强去一趟,到达他家后才得知老人已病危。老人吃力地、断断续续地告诉了颜国强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一件事,看着他瘦削的脸庞和虚弱的身体,颜国强心中感慨万千。老人去世后,颜国强在网上发表了《谭长林给李守维剃头》一文,以表悼念之情。

居住扬州的沙沟籍老人姜褒玲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他从网上看到颜国强的多篇文章后,主动联系到他。于是,他们在网上共同探讨,相互切磋,成为忘年交。老人平时只要看到与沙沟有关的资料就剪下或复印下来,用挂号信的方式寄给颜国强。在2012年的夏天,老人身患三种癌症,竟冒着酷暑到扬州图书馆帮颜国强寻找电影《霜天湖》的文学剧本。甚至老人在病危住院时,还不忘帮颜国强寻找居住在扬州、曾在沙沟战斗过的新四军老战士朱白。2015年底,姜褒玲老人与世长辞,颜国强得到这个噩耗后心中无比悲痛,默默写下一篇悼念文章,以寄托哀思。

尽一切可能,走近历史真相

“这么多年坚持下来,我自己也觉得不容易,完全得益于信念的支撑以及众多人的鼓励和帮助。”颜国强告诉记者,在挖掘地方历史资源之初,他发现关于沙沟镇历史上的一位先贤——万云鹏的史料记载寥寥无几,让他很苦恼。“嘉靖五年,万云鹏曾出任浙江湖州知府,那里会不会有关于他更多的史料?”带着一丝希望,颜国强找到浙江湖州图书馆的稽主任,通过写信、打电话的方式向他打听关于万云鹏的书籍。或许是被他的执着打动,稽主任对他鼎力相助,在众多古籍中找到有关万云鹏的史料,并复印下来寄给颜国强,让他很感动。为了充实内容,颜国强又多次骑自行车来到万云鹏墓所在地——距离沙沟15里的盐都杨港村,找到当年开墓的老人,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就这样,经过7、8年的挖掘、积累、整理,颜国强终于写出关于万云鹏的文章。

“这么多年来,我所写的地方史料,可以说是忠于事实的,都尽可能地还原事情的真面貌。”颜国强说如果遇到历史名人后代健在的情况,他会将文章先送给他们过目,指出不足再修改。例如沙沟历史上有一位名人刘驼子,颜国强写了关于他的幽默故事11篇,当得知刘驼子的外孙如今在市中医院工作后,颜国强特地将故事稿送给刘驼子的外孙,并请他带回家给他母亲阅读,直到他们同意后才正式发表。

沙沟有个历史名人叫管云臣,是北洋时期的一个通海镇守使。颜国强在挖掘管云臣史料的过程中得知他的侄孙住在杭州,于是联系到他的侄孙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管云臣的侄孙却说他的爷爷也叫“管云臣”。“当时我就糊涂了,怎么会冒出两个管云臣?而且两人还是亲兄弟。”颜国强心里盘算着,就算事情再复杂,也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沙沟原先隶属盐城,很多历史资料都保存在盐城图书馆,颜国强曾自费去了一趟盐城图书馆,通过馆长的帮助,在图书馆泡了整整一天,用相机拍下所有有关沙沟的材料,收获很大。盐城县志上对管云臣就有记载,后来又通过各方面的调查,颜国强得知管云臣在家中排行老三,有个哥哥叫管云程。弟兄两人曾从沙沟到天津投奔哥哥,都进入了袁世凯办的军校。当时军校要选调一部分学员到日本留学深造,开始选中的是管云程,但他因留念祖国不愿离开,管云臣就替他前去,回来后就做了通海镇守使。因两人名字相似,后人将他们的事迹混淆了,直到颜国强将整理下来的材料寄给他们,才把事情理清。4年前,管云臣的孙子从黑龙江阿城回沙沟寻根,与颜国强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流,直到现在他们在网上还一直保持联系。

想法照进现实,沙沟故事渐丰满

《沙沟民间传说故事》中,160篇精彩故事无疑是这本书的主要支撑,而穿插其中的100多幅插画则是另一个亮点,赋予了书本独特的魅力。因为受恩师蒋义海的影响,颜国强从小对漫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年笔耕不辍,让他积累了不俗的功底。几年前,当《沙沟民间传说故事》开始形成框架时,颜国强又做了一个决定,要根据这些传说故事创作漫画,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读者有更直观的感受。

“这些漫画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古沙沟的七座桥,因为自己没见过,只能根据老人们的回忆,在脑海中想象出桥梁大概的样子。”颜国强告诉记者,因为每座桥都不相同,有些是砖木结构,有些是石头结构,有些还有桥楼,为了体现出这些差别,他不断琢磨画法,反复修改,终于将老人们口中的桥梁原貌表现于纸上,让人一目了然。

板凳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可当年许多乡镇都想将它纳入本镇的特色文化,沙沟也不例外,颜国强随即对板凳龙的起源展开调查,发现它出现于明朝沙沟东岳庙,镇上的男女老少前来祭拜时每人都带着一张“拜香凳”磕头,谓之“叩拜香”。当人们磕过头站起来时,发现摆在地上的小凳弯弯曲曲,很像一条条龙的形状,于是人们把这种现象和东岳菩萨是神龙化身联系起来,以为这是神的造化、龙的显灵,这就是“板凳龙”的雏形。正是有了这个故事作为支撑,板凳龙很快便成为沙沟镇的一张名片,被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然而有故事还不行,颜国强还想将板凳龙再次呈现在众人眼前。他了解到民间艺人李兆龙综合了众人的智慧,在出会时给每个“拜香凳”的凳面上糊上一层白纸,又在上面粘上红、黄、青、蓝等色彩的鳞形纸片,巧妙地设计出一条条形态各异的“板凳龙”。于是颜国强和镇文化工作者如法炮制,成功创出“板凳龙”表演,成为大型传统彩妆游走灯会以及庙会等重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节目。

除了是沙沟镇历史文化“活字典”,颜国强还是沙沟人民的代言人。在担任镇人大代表期间,他多次提出要抓紧落实文物收集、保护工作,不仅受到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得到许多民众的大力支持。不久前,沙沟历史名人杨嘉树的曾外孙在网上找到颜国强,称被他的文章所感染,愿意为沙沟镇无偿捐出26项30件文物。截至目前沙沟镇已收集文物200多件。



沙沟板凳龙


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