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柳诒徵与兴化的不解之缘

2017-06-16 07:54:32

□陈麟德

江苏镇江著名学者柳诒徵先生(1880-1956)字翼谋,号劬堂。其人,高挑清癯,声若洪钟,五绺长髯,道袍布履;为人,品高志洁,守身如玉,著作等身,桃李三千。未及弱冠即入科场破格中优贡,后改经世实学,师从缪荃孙(南菁书院讲席)、黄以周(南菁书院讲席)、李瑞清(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得缪师资助同赴东瀛考察,毕业于南京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辞海·柳诒徵词目》称其为“中国历史学家、古文献学家”,尚不足以概括其学术全貌。其实,他是集五家(史学、文学、教育、书法、图书馆学)于一躬的大学者,其中尤以史学、图书馆学最著,高才大德,不同凡响。

称其为史学家,是因为早年即编成《历代史略》六卷,颖出学林。尔后撰有《中国文化史》《东亚各国史》和《国史要义》等史学巨著。

称其为文学家,是因为他国学根底甚深,《劬堂读书录》即为明证。中国历来文史不分家,文以载史,史以论文。柳师为国文历史教授,在多所学府执教,既教史,也授文。他曾与吴宓(字雨僧)创办《学衡》杂志,此系文学双月刊,介绍西方文学,并以文言文批评白话文。工诗文,吴雨僧誉其诗“雄浑圆健,充实光辉”。

称其为教育家,是因为他长期教书育人,甫届而立曾任镇江府中学堂堂监(监督、管理学生的人员),后在江南高等学堂、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北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任教,抗战期间任教于浙江大学、贵州大学、江苏学院,奖掖后学,诲人不倦。

称其为书法家,是因为他幼习篆,应科举试用篆书卷,获学台好评,赞为妙才。初学唐碑,摹颜(鲁公)柳(公权),后学赵(孟頫)董(其昌),临北碑,受其师李瑞清启迪,善书汉魏碑帖。书法上除楷正外,兼工行草篆隶,几无不能,尤以隶书笔法与瑞清夫子逼肖。曾挥毫书“开拓万古心胸,推倒一时豪杰”联赠蔡尚思以勉之,蔡宝藏焉。

称其为图书馆学家,是因为他在民国十六年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时,主编《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和《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现存书目》。柳公不特精目录学,还精版本学,撰有《中国版本概说》,为研究古籍别开蹊径。柳公治下的国学图书馆,井井有条,与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三足鼎立,为学界瞩目。

抗战时柳公曾挈妇将雏来到兴化,柳公选此避难并非偶然。早在清咸、同间,太平军活跃于苏、锡、常,柳诒徵先生的先辈就曾因避兵燹寄居兴化崔垛。抗战前他在东南大学中文系执教过的学生金宗华在兴化当县长,按《兴化市·志政务·民国县政府历任县长更迭表》载:1937年金宗华由江苏省政府任命。兴化四面环水,交通闭塞,以舟楫代舆马,“自古昭阳好避兵”,柳公遂与馆员先把3.6万册馆藏图书及若干地方志乘用木船运至兴化,得兴化名流石鸣镛(字金声)先生、张惟一(字道中)先生等耆英之助,将藏书妥善安置于北门观音阁、安丰罗汉寺及盛庄三处。嗣后,柳诒徵一家也避难流寓兴化竹泓港。柳在《禺余轩存稿序》云:“竹泓,故郑克柔受徒之地,文采风流,蝉嫣数百年不替,他邑乡镇弗能逮”。柳为人正派,金宗华虽为其弟子,但他从不趋炎附势,言语幽默诙谐,一派谦谦君子风度,这从流传甚广的一则柳诒徵兴化轶事中可见一斑:当时江苏省政府迁至兴化,一天,柳诒徵有事与一随从一起入兴化城,岗哨卫兵照例盘问其居住地址,柳竟哑然无以为对,哨兵斥之离去,柳窘急之下,手指北门城内建设厅长住宅,岗哨始准随从入城通报,由建设厅长到北门迎接后方得进城。事后省主席等向他道歉,柳却连连夸奖哨兵训练有素,忠于职守,并聊以解嘲地说:“这是报应,我平时当老师时常给学生吃鸭蛋,此次我连吃三个鸭蛋。”说毕大笑。柳公幼家贫,其萱堂出身书香门第,遵太夫人教诲,手不释卷,终有所成,故常以自励亦励人。据悉,柳公以清代洪亮吉、汪中、汪辉祖三学者由寡母抚教成才赋诗勉励溱潼一临中的卞孝萱先生,激励卞潜心经史,终成著名学者。其文孙复旦大学教授柳曾符先生称:“先祖遗稿有《劬堂日抄》数十百册……1939年《劬堂日抄》有《记早年事》20余则。是时先祖以避兵燹,流寓江北兴化”。柳在兴隐居约三年,兴化沦陷后,柳往重庆中央大学任教。藏兴书卷胜利后虽大都还珠返璧,然部分为驻寺庙日伪军糟蹋焚毁,惜哉!

柳公虽为学者,然一直视民为衣食父母,以民为本,以民为天,深知“为天下者不慢其民”(《慎子》内篇),尝应聘任省议员,时常拍案而起,仗义执言。“七·七”事变前后任兴化县长的金宗华,因为办事勤快,奉命唯谨,深得兴化在国民政府中任高官的冷欣、余井塘之青睐,不久即擢升为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曾为一件事指责议员吹毛求疵。柳当即抗声而起,手指金宗华声色俱厉地斥责说:“你是我在高等师范时的及门弟子,何以这样糊涂,不明白民主精神?你须知道议员是代表人民行使神圣的任务,你们不过暂时负一时治权责任,应当小心,敬听主人翁代表的意见。没有民主修养就不配列席会议,就不配做民主国家官吏”!堂堂教育厅长一时被训斥得面红耳赤,呆若木鸡,不知所措,全场掌声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年届古稀,退居沪上,室甚湫隘,三代同堂,十一口人局促一室,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来访颇为惊诧,而先生却风趣而幽默地自嘲:“吉人天相嘛”!“吉”者,十一口之谓也,其安贫乐道令人击节。

1993年9月,徐通德先生返兴化祭祖探亲,因钟情书画,素慕乡先贤郑板桥之才品,故买舟前往大垛镇管阮庄祭拜郑墓,去竹泓镇瞻仰燮公当年课读遗址,寻访其恩师江苏学院历史国文教授柳诒徵先生于镇江沦陷后逃难至竹泓寄居之所。通德先生与家姐丈王益斌先生为苏院同窗,家姐丈与笔者皆有幸应邀同行,抚今追昔,感慨系之。柳诒徵先生确与兴化有不解之缘,信哉!

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