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道教学者陆西星

2017-06-16 07:58:44


 □郭保康

明朝中叶,饱受元末战争蹂躏的兴化,经过一百多年休养生息,接受着大运河流域经济、文化的滋润,逐渐繁荣起来。特别由于明初大批江南士民移居兴化,给古老封闭的水乡带来了文明信息。到这一时期,算得上是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状元宰相李春芳、中原才子宗臣、理学贤人韩贞等都纷纷从水乡芦荡中站立起来,走上史坛。文学家、道教学者陆西星就出生、生长在这一历史时期和这一片热土上。

陆西星(1520—1606),字长庚,号潜虚,一号方壶外史,明朝兴化人,出生于诗书世家。其先祖系江南望族,明初曾有陆容官户部郎中出使朝鲜,并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其后陆瑄、陆炎、陆锡皆以文名著于里闾,至陆西星时,依然家道殷实,诗书传家。

嘉靖十年(1531),12岁的陆西星入了县学。志书上说他“生而颖异有逸才,束发受书即悟性,得天道之旨”,这未免夸张了,但他十分聪明好学,被里人视为神童。这一年,兴化宗周和李春芳都中了举人,李春芳准备第二年进京会礼部试,而宗周中举以“经魁”荐拔为金乡知县,以后直至四川马湖知府,并在城南筑了别业百花洲。“学而优则仕”正是那个时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和理想,前有陆容、成琎、高谷、杨果,近有宗周、李春芳,他们都成了陆西星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聪慧隽逸的陆西星18岁前就成了秀才,18岁那年就步入了科举乡试之途。当时的知县傅佩十分看重他。嘉靖十六年(1537),他第一次赴江南秋闱,拜大成殿,踱文德桥,三场试罢,游秦淮,览钟山,早把考试置之度外,待考榜出来,方知名落孙山。接着21岁、24岁两科赴闱也都铩羽而归。

嘉靖二十四年(1545),他结识了21岁的宗臣(子相),他们同学共读,两人都成了兴化的名诸生。第二年,已经27岁的陆西星与宗臣同赴金陵江南乡试,皆不中。这是陆西星四赴考场了。宗臣初试失利,毕竟才22岁,倒也不在乎。第二年丁未科,兴化李春芳廷试鼎甲第一名,中了状元,同科尚有兴化张言、王陈策都中了进士。捷报传来,再一次激起了陆西星的决心和希望。

嘉靖二十八年(1549),陆西星五赴秋闱,这一年26岁的宗臣得中举人,第二年连捷登进士第。陆西星依然青云无路。宗臣被授吏部考功后谢病归养,再筑芙蕖馆于百花洲,邀陆西星吟啸竟日。陆西星在宗臣的鼓励下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三十四年(1555)、三十七年(1558)连续赴试,惜乎八试皆不中。

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科,兴化一科四人中进士,这一喜讯又一次煽起陆西星希望之火。三十九年(1560)他的挚友宗臣仅以36岁英年卒于福建提学副使任上,这使陆西星十分伤心。灵柩归来葬于百花洲,陆西星凝视着这位明代后七子之一的文学家的遗容,涕泪俱下。他回忆起早年“文事相颉颃”,盼望“安得招君来,促膝谈秘密”,然而“修文复何处,泉路杳如漆”。宗臣的早逝,使陆西星受到震撼,使他感到“青天浮云多,白屋驹影疾”。他已经隐隐地感到人生飘渺虚幻,于是他开始从易经、老庄中去探寻答案。

嘉靖四十年(1561),陆西星最后一次踏上科举之路。从18岁到42岁,他读烂了多少经书,写断了多少笔杆。当九试仍不第的消息传来时,把书篮抛进了秦淮河。“生无食肉相,居官何足云?”“乃知造物者,语命不论文”。他把九试不第归于命,但又于心不甘,于是他开始探索寻求,寻找答案。

他首先想到了吕洞宾,这位与他有着相同经历的唐朝才子,三试不第,邯郸道上一枕黄粱,遁身为道。于是,他仿效吕洞宾,不顾家人反对,脱下青衿,抛却功名,戴起黄冠,自称道人。

兴化验室县衙正北有一泓清潭,叫海子池,池中西南有一座荒芜的小岛,岛之东是池中心的芦苇沼泽;隔一湾清水的西岸上是状元李春芳的园林,濒水有一座延青阁,海子池北的玄武台已在陆西星第一次赴秋闱时被知县傅佩改称拱极台。后知县胡顺华重修城池时再葺襟怀楼,更显得巍峨高大。陆西星来到这座荒岛,鸠工结庵,他决心遁迹世外。庵成后,他挥笔题额曰“北海草堂”。

他一头扎进书海,“于书无所不窥”——其实这正是他九试不第的原因,他从来都不曾真正醉心于八股制艺。他太聪明了,经、史、子、集、佛、卜、道、医,什么都读,什么都一读就通,他内心深处原本就鄙视八股,别说九试,就是再试若干次也不会中的。

在这座后来名为“方壶”的小岛上,他著读40多年,自嘉靖四十三年(1564)以来,他著作了大批道家论文,隆庆年间集编成《方壶外史》八卷。此后又究心庄子《南华经》,著成《南华真经副墨》,以“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八字分标八卷,每篇逐节论述诠译,篇末作韵语以总论一篇大旨。方志评价该书是明代所有“注庄者所不及”,《四库提要》则一语中的,指出陆西星该著的主要思想“盖欲合老、释为一家”,“书首有其从子陆律序,作于万历戊寅(1578),则与(焦)竑相距不远也。”

他的这篇道家经典,后来被学者焦竑(1541—1620)收进《经籍志》。焦竑所著《庄子翼》中也较多引用了陆西星的《南华真经副墨》。焦竑是企图引佛入儒的,而陆西星则主张引佛入道,调和道佛两家思想。

他并不是一位真正的道士,他从不住观,也从未受戒得箓,更谈不上步斗踏罡做道场。明中叶,由于统治者,尤其是嘉靖皇帝崇道,道教大兴。兴化城著名的道观如东岳神庙、开元观、三清观、四圣观、玉虚观、城隍庙等凡数十个,还曾出过名道如姜可常、柴元皋等人。他本可以住进其中一家道观,叩拜一位名师,可他却另辟蹊径,结草堂于小岛,精研道藏,居然标新立异,创出一道教派别来。陆西星在《宾翁自记》中自称吕洞宾数降方壶岛,向他秘授了内丹真诀,因而他受吕祖之命撰写和诠译出大量道家经典和内丹论著,开创了道教内丹东派。

自宋代道教内、外丹分立,外丹(炼丹术)衰败内丹(炼内气)兴盛后,形成了全真道王重阳的北宗和张百端的南宗。至陆西星,在两宗以外创立东派,并成为内丹东派的始祖。此后,到清朝又出现西派和中派,合称道教内丹五派。

在道教神话传说中,吕洞宾是个道行很高的神仙,被全真道尊崇为北五祖,称为吕祖。元代统治者还加封他为“孚佑帝君”。传说吕洞宾科场失意后,钟离权向他亲授丹诀,使他得道。陆西星同样科场不举,他特别感兴趣于这位吕祖,因而杜撰出这段玄之又玄的神话,说曾经“江淮斩蛟”的吕祖又到江淮了,居然蒙住了许多聪明人。后来主张“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郑观应在他所撰的《方壶外史·序》中就言之凿凿地说:“陆潜虚先生研《道》《德》之根宗,得仙师之口授”。另一位万启型则更说得清楚,云“先生四世知修,学通三教,又得吕祖真传。故所著述字字玑珠,语语琳琅,诚可宝也。”

陆西星不仅研道,亦研佛,曾著《愣严述旨》《愣严经说约》等释门论著,不过他是主张纳佛入道的。

隆庆二年(1568)以后,陆西星游学天下,足迹遍及浙、皖、赣、蜀诸省,他所创立的道教内丹东游的理论在思想学术界和宗教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他将宋元以来内丹修炼、阴阳双修的理论系统化,指明了“入手、调息、守中、用敬”以及“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玉炼”程序,使内丹修炼更为普通道众所接受,因而东派影响遍及各地。在他生前主要在江、浙、皖、赣,在他身后尤以四川为盛,并远达日本、朝鲜和韩国。

陆西星亦工诗文,擅书画,有《楚阳诗选》问世。万历十三年(1585),66岁的陆西星书成《八哀诗》,为先后离他而去的师友、亲人理学家韩贞,文学家宗周、宗臣,宰相李春芳,才子禹龙、潘应诏,从子陆律等人赋诗怀悼。

万历十七年(1589),欧阳东凤宰令兴化,请出了这位年已70的活神仙主纂县志。十九年书成刊行,简称“欧志”。早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他就参加过“胡志”的编纂,那是兴化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

上世纪30年代以来,著名学者孙楷第、张政火良、王沐等,根据《乐府考略》《传奇汇考》等历史资料认为,我国第一部长篇神怪幻想小说《封神榜》亦为陆西星所著,所谓“许仲琳”者仅为“编辑”之书商而已。其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柳存仁再次小心求证,认为《封神榜》之作者“实为嘉靖至万历间扬州兴化县之道士陆西星而非许仲琳。”《辞海》“封神演义”条亦载:“一说陆西星作,西星为明代道士”。

万历三十四年(1606),这颗江淮大地上的道教学者和文学明星殒落了,享年87岁。他没有像彭祖、陈抟、葛洪那样活上八百岁、一千岁,甚至长生不老,用道家的话说,他“尸解”仙去了,卒后葬北郊外平望铺,碑署“陆山人墓”。后人在方壶岛北海草堂故址建“陆仙人祠”祭祀和纪念他,祠圮后筑方亭,亭又圮,今建松鹤楼,岛已与陆平。

5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