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千年一梦话沧浪

2017-06-23 08:32:19

□陈  斌

一湾活水从兴化南城外静静流淌过千年,逝去的风华往事如流水般渐行渐远。这片原本称作“南津”的水面宽阔而急,渔舟远村,烟树迷离,极尽江南秀色之美。至大唐盛世,一座宏伟的“三闾大夫庙”于水畔落成,此水遂被冠以“沧浪”的雅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渔父的歌吟缥缈无踪,屈大夫的浪漫诗章却浸润出一条储秀毓英的文脉之河。

沧浪河又称沧浪溪、南溪,河畔最早的名胜,便是令人肃然增敬的三闾大夫庙。“三闾大夫”即屈原,他掌管过楚国昭、景、屈三姓贵族的宗庙祭祀和子弟教育。兴化曾属楚国,是楚国大将昭阳的封邑,兴化人有理由相信屈原曾行吟至此,于是他们充满自豪地为屈原建庙立祀。三闾大夫庙内供奉着屈原和他胞姐女嬃的塑像,每逢端阳佳节,香火倍加旺盛;沧浪河畔围满了全城而来的士绅百姓,在阵阵锣鼓声中,龙舟竞渡、香粽投抛,大家呐喊助威,为一位伟大爱国诗人的沉江殉国抒发愤懑之气。

北宋天圣年间,兴化县令范仲淹相中了幽静雅致的沧浪河,他在三闾大夫庙附近建造了兴化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官办学校——学宫。学宫就是文庙的前身。一批有志于儒家进取之道的学子来到学宫就读,以希冀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范仲淹修建学宫的举动开启了兴化一方崇文尚教的风气,为兴化发展为“缙绅之渊薮,人才之都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范仲淹还在沧浪河畔筑造了兴化最早的园林——沧浪亭馆。沧浪亭馆是一处开放式的驿站码头,文人雅士和平民都可入内游玩。翠绿的竹木、扶疏的花叶,将沧浪亭馆妆点得诗情画意。沿河砖石驳岸的两端各有一座造型别致的亭子,南曰“沧浪”,北曰“濯缨”,双亭之间有长廊连通。相传明代秀才陈惟德在濯缨亭遇到了指点于他的吕洞宾。明末时的王庶(字履素)为表达他忠于大明的思想,则在沧浪亭旁租屋而居,闭关不出,终日以蓄养斗鸡、飞鸽自娱。知县刘廷瓒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在沧浪亭馆内增建了一座茅草覆顶、四面植荷的水亭——莲花堡,夏日在堡内纳凉,会有芳香袭人的奇妙感觉。

早在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兴化知县陈垓即始创“范文正公祠”于沧浪河学宫,以昭示范仲淹(谥文正)的盛德,满足士绅百姓“遗德在民,永久弗忘”的夙愿。祠宇经过历代复建、重修,至明嘉靖年间才迁建至城内儒学街东首的“太平里”新址。

过去的沧浪河烟波浩淼,河中散落着数处荒洲,最有名者当属宗家父子的百花洲。“宗家父子”是指明代知府宗周和其子著名文学家、“后七子”之一的宗臣(字子相),他们选择在百花洲上读书、养病,遍植奇花异草,建造了一座“芙蕖馆”居住。因为“中原才子”的声名,明清两代很多名士踏访过百花洲,如王世贞、王渔洋这些诗坛名流都曾在此留下诗句。宗臣三十六岁卒于福建任上,兴化人痛哭流涕,为他建衣冠冢于洲上,并在墓前立“宗公祠”祭祀。

百花洲的西面则是“花园垛”。花园垛是明末江西巡抚解学龙的私家花园所在。这座解家的别业被诗僧浑然和尚改作了“鸿寄园(一称‘鸿寄庵’)”。浑然和尚与兴化训导葛鎣及其他邑中诗人诗文唱和,在鸿寄园建造“沧浪别馆”并结成“沧浪诗社”。葛鎣致仕还乡后,大家追念故人,在鸿寄园东偏建造了一座小巧的“怀葛楼”。

民国时期,沧浪河“莲池古刹”一带的荒洲被辟为“南公园”。南公园内树立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中山纪念碑”,又陆续开设了一些茶馆。“又一村”是南公园里最著名的茶社,在一些老人家的回忆里,那里的野鸭面滋味鲜长,是他们梦里常念的儿时美味。

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