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四牌楼十字路口转盘的记忆

2017-08-04 07:59:53


□孙立文

网友杨桂宏先生给我发来一张旧图。

图片上,原兴化县城中心的小转盘、转盘上苍翠欲滴的雪松,以及转盘四周的风物人情,赫然重现。

悠闲散步的行人,怡然骑车的上班族,傻傻看花的小女孩,专注看报的兴化市民—— 一幅图,一卷水乡的《清明上河图》,记录了水乡民众的精神风貌,留住了兴化古城近在眼前的历史风貌。

这幅图,一下子勾起了我少年时代的记忆,历历在目,恍若昨天。

那转盘,那雪松,位于十字路口的中心。

转盘东南角,是当年有名的“水乡旅社”,大门口整天人头攒动,住宿登记窗口经常在中午就挂上“今日客满”的牌子。

小时候去兴化,都是在先父故交家里留宿。21岁那年,独自乘坐轮船到兴化,上了岸,第一件事情,就是匆匆赶到水乡旅社登记,第一次开了个小单间。

转盘西南角,是兴化印刷厂。一楼大厅里有个吊扇,应该是那个年代最豪华的降暑设备了。大门口拐角处,总是有不知疲倦不断“哒哒”敲击着白色木箱卖棒冰的男人和女人。

那年盛夏,十二、三岁的我,在兴化度过了整个暑假。最惬意的,便是去买根冰棍,有2分钱的,有3分钱的,最贵的是5分钱牛奶棒冰,然后躲进印刷厂边吃边享受吊扇送来的凉风。

转盘东北角,是兴化县牌楼邮政局,窗明几净,大门两侧的橱窗里每天更换着《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文汇报》《扬州日报》,后来增加了《兴化农民报》,以及报纸改版后的《兴化报》等,成为兴化市民浏览报纸获取知识的重要窗口。

那些年,酷爱读书看报的我,也总是站在橱窗前痴痴看报,尤其喜欢看报纸副刊。那些橱窗,拓宽了一个农村孩子的知识面,给了我许多有益的营养。

转盘西北角,是兴化县蔬菜公司门市部,里面摆满了各种价格极低廉的新鲜水果蔬菜。挎着竹篮进出的市民川流不息,煞是热闹。

雪松往南方向,曲径通幽,直达位于小南门的兴化轮船码头。那个年代,这里是兴化全县最重要最繁忙的交通枢纽。熙熙攘攘的人流,繁盛了水乡地域特色的水上客运。

雪松往北方向,直行大概100米左右,上下两层的兴化图书馆每天都在吸引着众多读书人。再往北些许,就到了兴化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抗战时期,韩德勤为躲避日军,选中了水网密布河荡纵横的兴化,干脆把“江苏省政府”也搬到这儿给藏起来了。

雪松往东方向,走过兴化第一百货公司,就快到“金东门”了。兴化人引以为豪的状元坊、上池斋等,氤氲着水乡的钟灵毓秀。

雪松往西方向,新华书店、兴化中学,彰显着兴化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求学氛围,连空气中都充盈着文化味。再往前行,至人民商场,就到了当年兴化唯一的过境公路。

图片里,雪松东侧,有农妇挑着篮子,悠然叫卖。

那个年代,社会是温暖和谐的,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信任的。乡下人进城,也同样是受到尊重和礼遇的。

自行车是那个年代城里人的标配。无数的自行车铃,每天绕着转盘,为那棵雪松不停演奏着“叮铃铃”的水乡水韵曲。

如今,人文兴化,旅游兴化,古老的兴化城日新月异。我们这代人,一起见证了这座水乡小城的沧桑巨变。

虽然未敢言老,亦已双鬓染霜。看到这张图片,心中泛起无尽思绪,无尽怀恋,无尽遐想。

转盘早已不再,雪松移居何方?昔日风物难觅,惟愿水乡吉祥!

上图/朱春雷  下图/杨桂宏
图为40年前后四牌楼十字路口的对比。


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