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人性和智慧闪耀的光芒

2017-08-04 08:01:23

 □张学诗

也许,在一般人的眼里,它绝对算不上经典;从严格意义上讲,它甚至还算不上书,只是薄薄的一本小册子。

可正是那一本淡蓝色封面鲜红色书名的薄薄的小册子——《兴化民间故事》,于半个多世纪前,却给了我,也给了整整一代水乡的孩子,以文学和人生的最初的启蒙……

我是从和我同桌的学兄那儿借来,开始阅读这本书的;那时候,我上四年级。

上学、放学的路上,如豆的昏黄的油灯下,跳跃着红红的火苗的灶膛前,我一遍遍用心地读完了,这薄薄的小册子上让你心随神牵的一个个故事。

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我阅读时的一种心境呢?那可真的算得上“如饥似渴” “如痴如醉”……

人文的、历史的,朴实的、善良的,聪颖的、智慧的;这薄薄的小册子是从我们这百里水乡绽放的一朵美丽的奇葩!

什么“施耐庵造《水浒》,跺断楼板饿煞狗”;什么“千日著《水浒》,一夜造《封神》”;什么“来年重阳九月九,两个鸡头一壶酒”,这些奇言奇文奇事,真的是情趣盎然、诗意盎然……

书中,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在一个破庙里,面对纷纷扬扬的大雪,秀才、官吏、商人、乡巴佬,四个人在一起吟诗作对的情景:

“大雪纷纷扬扬——

都是皇家瑞气——

下他三年何妨——

放你娘的狗屁——”

就这短短的四句诗,把不同身份各色人物的神态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那个带着些狡黠、带着些智慧的“乡巴佬”,虽是俗人俗语,却又让人会心会意,也让我从小就感悟了“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真理。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那一篇,已经记不清篇名了,是老大老二老三,三个结义兄弟的故事。

老大富有而吝啬,老二贫穷却善良。一天,同样是贫穷和善良的老三因为揭不开锅而去老大家,想借点粮食,聊补无米之炊,可老大一副哭穷相,说他也同样是没米下锅了;老三见满地“咯咯”欢叫的蛋鸡,便想借几只鸡蛋回去,老大便说,今天是什么日子,吃了鸡蛋,鸡便再不会下蛋了;老三见满树是金黄的鸭梨,便想摘两只梨子充饥,老大又说,此刻刮的是什么风,吃了梨,梨树便再不会挂果了……

老三无奈,只好再去老二家。老二见老三来了,便热情地留他吃饭,并让妻子去打酒。老二的妻子明白,家里已是分文不名了,为了招待老三,她便剪下自己的一束长发,去当铺当了几个铜钱,打了浅浅的一杯酒回来。可总得让丈夫陪着喝吧。于是,她又倒了一杯水放在丈夫的面前。然而,粗心的老二看见自己面前的杯子比老三的还满,便把老三的浅杯子换了过来。

饭后,老三走了,老二便责怪妻子不懂规矩,“怎么能把浅的酒杯给老三,满的酒杯给我呢?”当妻子说明原委,老二愧疚不已,赶忙登门向老三致歉。而老三那满是真诚满含哲理的话语,至今还音犹在耳:“二哥二嫂都是好心,水比酒贵,我当铭记在心,感恩终身!”

那本淡蓝色封面鲜红色书名薄薄的小册子,所闪耀着的美好人性的光辉,总是“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我少小时候的心田。

写到这儿,该要打住了。

而作为这篇小文的结语,我想毫不夸张地说,50多年了,《兴化民间故事》,那一本淡蓝色封面鲜红色书名的薄薄的小册子,正是那一个时代的经典;它在用人性和智慧的光芒,照耀着那一代水乡的孩子前行的路。

只是那一本书,早就失落;我一直想寻找,却又难以找寻。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