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砥砺行
——读王凤祥新著《璀璨人生》
□唐应淦
端午节前,精神矍铄的老前辈王凤祥先生来到我的办公室,给我送来一本墨香绕鼻的新著——《璀璨人生》,让我既感动,又惊讶。
认识王老,还是在六年前作协的一次研讨会上。我记得,那回初次见面,王老就慷慨地签名赠送了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海边风云录》给我,我们自此结下了文学的缘分。我不仅知道他1959年就投身军营,1964年又转业从政,还知道年逾古稀的他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散文集、诗词集等八部作品,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罗曼·罗兰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王老也说过:“信念是人生的指路明灯,一个人没有信念就好比是没有航标的航行,其结果必然会触礁死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忘军人本色,淡泊名利,甘守寂寞,笔耕不辍,用燃烧的激情去抒写华章,用不懈的追求去诠释人生,一路艰辛,一路坚守,一路高歌。有人说,文学创作就像在辽阔的原野上做无望的奔跑。可是,王老却不忘初心,一路奔跑,一路收获,一路希望。在当下这个物质至上、诱惑不断的世界,应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
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的美好未来。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可见,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那些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能够源源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作品中的主人公单开银,就是这样一位自身充满了正能量,还能唤醒读者内心正能量的人。他三次冒着生命危险,成功地将军粮运送到前线部队;他就像南京路上的好八连,毅然拒绝了别有用心的女色亲近;他面对敌特分子的诬陷栽赃不低头,最终让“大贪污犯”的谣言不攻自破;他响应党的号召,三次打报告要求下放到农村;他帮助后进的任家大队搞好农业生产,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把儿子提升国干的名额让给了别人;他培养后备干部注重品德和能力,唯贤是举;他离休后离而不休,发挥余热,协助当地领导抓生产;他开讲座,查网吧,义务监督,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无论何时何地,单开银同志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是共产党员的榜样,是自强不息的典型,是老有所为的模范。因此,这部作品不仅仅可以作为文学的收藏,精神的见证,更是可以当作政治的教科书,具有多维度的欣赏价值。
我注意到,作者在书末给了《璀璨人生》一个特别的标签:非虚构长篇小说。一开始,我也曾疑惑这本书到底是长篇小说还是长篇报告文学。读完全书之后,我感觉,这个标签是可以成立的。非虚构长篇小说是50年前才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最早被文学界接受的作品是美国小说家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我认为,一种创造性的文体只要与作者的个性及其描写的对象相需要,相契合,就能够成立。单开银的故事不仅需要作者像历史学者那样去做考证,也需要作者像新闻记者那样去追求真相及其完整性,还需要作者像小说家那样去对人物心理和个性进行细腻的描绘。用小说而不是历史的形式去写单开银的革命历程,正是这个故事本身的文学需要。事情是真实的,细节是艺术的。就如同之前出现过的纪实小说、新新闻小说一样,这种结构,这种文体,看似矛盾,但对于展现作品的丰富性和多面性,大有裨益。王凤祥先生的这部作品,因为有了艺术的虚构和诸多想象的成份,艺术笔法的丰富性和情感的力量进而得以加强,让作品具有了虚构和非虚构、小说和纪实的双重性,作为一种非虚构小说的创作,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愿王凤祥先生在今后的文学道路上,继续新的探索,摘取新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