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安丰古观音阁

2017-09-15 08:15:42

□郭保康

一条东西向的百里海沟河与一条南北向的塘港河奔腾着在古老的北安丰镇经纬交汇,历史上的盐运、漕运和商运带着上千年的喧嚣,造就了古镇千年的繁华和文明。这座历史积淀深厚的江淮古镇上有一座古观音阁,千年的寺庙历史展示了古镇厚重的宗教文化。

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太平天国运动的硝烟刚散,安丰古观音阁进行大修。在安丰镇设局厘金资助曾国藩军饷的地方名士赵复心,根据古殿大梁上“大唐”的文字墨迹,在他撰写的《古观音阁方丈碑记》中,认定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建于千年以前的唐代。

民国间,人们在另一座旧殿的大梁上又发现“大明万历乙未住持戚早偕王楼、刘瑜重修”等字样,时为上海玉佛寺方丈的历史学家震华谨慎地说:“署名称姓,似为羽流”,加之赵复心碑记中“由唐历宋元明,事无可记”,遂细心采访,最终确认清代以前,该寺原为一座道观。

唐代皇室崇道,李渊、李世民自称是老子李聃的后代,因而道教成为唐代国教。在唐代的兴化,凡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都曾建有道观。如长安玄武庙、刘庄玉虚观、茅山三茅宫、昭阳开元观等皆为唐代所建,繁华重镇安丰当然也不例外。唐代安丰的这座道观称为“三奶奶庙”。供奉三位道教女神,即龙王三女云霄、琼霄、碧霄。三霄(即三奶奶)所生三子分别为上元一品天官赐福大帝、中元二品地官赦罪大帝和下元三品水官解厄大帝。三奶奶庙实际上源于古代先人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三官是早期道教所尊奉的最重要的神祗,主宰人间祸福。在古安丰出现三奶奶庙,其本质上属于一种水文化(龙女)和女神文化,反映了古代人们祈求海上平安和风调雨顺的心理愿望。到了两宋期间,由于安丰场地频海滨,为求海上平安,继县城天妃宫建成以后,又于这座古道观中增设妈祖殿,而成妈祖庙。妈祖庙,亦名天妃(后)宫,民间也称为“奶奶庙”。

明代中后期因嘉靖崇道,兴化一带道教盛行。万历二十三年(1595),安丰奶奶庙羽士大修殿宇,在观中新建一座高耸的重檐阁塔,内奉妈祖和三龙女,依然称为“奶奶庙”或“三奶奶庙”。

进入清代以后,佛教盛行,奶奶庙香火不继,羽士流散,奶奶庙遂为佛家所据。因而震华大和尚在佛教通志“古观音阁”条目中称:“康熙六年始改佛教丛林”。

康熙六年为公元1667年,一位叫万元的禅宗和尚来到这里,在早先的阁中改三奶奶神为观音大士,又塑十八尊者,移“三奶奶”于后殿,改残败的道观为佛教寺庙。康熙五十二年(1713),定承和尚再修庙宇,新建后楼(藏经楼),重修山门殿,塑佛像,焕然一新,俨然将成名刹。

到了康熙五十五年(1716),中国佛教禅宗临济第三十六世得一化清大和尚自泰兴庆云寺受请卓锡安丰,从此,安丰古观音阁成为法派传承,丛林规具日臻完美。

得一和尚为临济宗天童派三峰一系正宗嫡脉,为三峰第六世法孙。三峰一系的创立者汉月法藏(即三峰和尚)为晚明临济宗天童派创始者密云圆悟座下的大弟子,与册封国师木陈(曾住兴化龙珠寺)同为临济第三十一世高僧,晚明弘法江南,以“三玄三要”明宗旨,称为中兴。

三峰传具德,具德于明末受相国吴甡和兵部左侍郎魏应嘉礼请,飞锡兴化,闭关黎家庵后亦开法泰兴庆云寺。

具德传济润(清初兴化宝严寺住持,与李沂等创立昭阳诗坛)和巨渤,巨渤传雪悟,雪悟曾住扬州天宁寺、兴化极乐寺和泰兴庆云寺。康熙曾御赐“萧闲”额于其扬州丈室,为海内高僧。

雪悟于庆云寺传五矫,五矫传得一(亦名天一),得一住持安丰古观音阁,皆为普门龙像、天下高僧。

乾隆二十七年(1762),得一法嗣融参和尚接席,融参为传临济第三十七世,其人“苦行有常”,受得一心印,修建前三殿和后三殿,并增建东西两厢。寺庙“诸务备举”,香火旺盛。

其时北安丰,地近黄海,古人以方位称黄海为东海,因而乾隆年间以工画芦雁、书法险峻著名的李鳌(驾山)为观音阁撰题佳联:

何须亲诣普陀崖,感而遂通,东海不殊南海;

即此便呈观自在,远无弗届,闲云尽是慈云。

道光间,当地一位丁姓男子于古观音阁落发剃度,皈依佛门,法号真然,他便是著名的画僧莲溪。真然(1817-1884),字莲溪,号野航,别号黄山樵子。出家前,以理发为业,因得河北沧州十三峰画师张百禄赏识,收为弟子。张百禄曾于嘉庆年间三次出任安丰巡检,嘉庆二十一年(1816)致仕后侨寓安丰。莲溪得其真传,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往扬州,晚年专攻兰竹,其作秀韵天成,风神婉约。画盈丈仙佛,濡墨而成。成安丰古观音阁一代名师。

道光二十九年(1849),祗树方丈偕徒云华增高南殿,修葺群房,重塑满堂佛像,再修大雄宝殿和观音阁,新建丈室十楹,又于廊庑挂钟板以安单接众。其时,古寺自山门起,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奶奶阁、藏经楼;两厢又设禅、斋、祖各堂,丈、寮诸室和地藏、火星、三官诸殿,“焕然成丛林规模”,安丰古观音阁遂成江淮名刹,名震大江南北。

山门额为“观音禅林”,曾先后于光绪九年(1883)、十三年(1887)及民国二年三次传戒。著名的尼僧真修智明,即是于此圆具足戒,后入住兴化金善庵,为金善庵第一代开山祖师,其人以纳衣草履、淡泊明志闻名,曾因口诵华严,一字一礼,而在金善庵留下深陷及寸的足印,为人惊叹。

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大雨,六月二十八日启车逻坝,三十日启南关坝,七月十八日午,正赤日贯虹,启新坝”(《民国续修兴化县志》卷一),三坝齐开,里下河汪洋一片,浮尸遍泽,惨成洪灾。其时安徽寿州清帮匪首李华楷勾结北安丰当地帮首易凤飞等乘火打劫,纠众啸聚于北安丰,占据观音阁为屯地,四出打家劫舍,给灾民带来更大的灾祸,民不堪命。又于寺中毁佛拆屋,寺僧惴惴,以因果报应宣于匪徒,遂稍安。一日李华楷风闻民众约期围剿,目眦为裂,因求问祸福于观音阁大士像前,寺僧故意取出下签“不吉”示之,以挫其气。李华楷怒不可遏,摔碎签筒,扬言毁佛杀僧,幸老僧觉道慰言相劝,万般解释,方逃一劫。是年八月十二,地方名士赵师范(柏年)等组织四周十几村庄数千农民,手持农具,驾无数舟船围歼匪帮,直捣观音阁匪穴,杀灭匪首,事遂平。役后,复修殿阁,香火复旺。

民国二十年,高僧松泉建宝筏大桥。为当地士绅强占庙产建“农民仓库”事据理力争,发生诉讼,经地方法院和省高院审理,终获胜诉,维护了教产和佛寺清净。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古观音阁方丈淞泉于1939年2月礼请“僧中素王”震华大和尚到安丰设坛讲法“仁王”“护国”,激励僧俗团结抗侮,表明僧伽爱国爱教的决心。

然而,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积淀、承载着道佛两种宗教历史文化和思想智慧的江淮名刹却在抗日战争的战火中瞬间灭度,作出了牺牲。

先是在1941年苏中反扫荡,因战需要,于是年农历八月初四拆毁了观音阁塔和部分崇楼殿宇。接着于1943年冬第二次反扫荡最艰巨的阶段,主要建筑物又皆焚毁于兵火。

建国初,便于荒寺废墟之上建立安丰粮库,残余殿屋逐步拆除,从此,安丰古观音阁带着它千年的辉煌从人世间幻灭。

改革开放以后,宗教政策得以贯彻落实,为满足安丰镇广大信众宗教活动的需求,经民宗局批准,在安丰镇汪家垛恢复古观音阁。

安丰,历史积淀深厚,宗教文化深入人心,素有“家家弥陀佛,处处观世音”之称。在广大护法居士拥戴下,常悟法师在废旧的粮库中恢复了宗教活动,设立了观世音道场,古观音阁镇日香火缭绕,梵音悠长。常悟一念精诚,发大弘愿,再造辉煌,经专家论证,制定了恢复古寺的总体规划。规划古刹自沿河起,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楼。两厢列有禅、经、祖各堂和妈祖、三奶奶、三官诸殿。此外,钟鼓楼、香积橱、丈、寮、客诸室,错落有致。

规划分长、中、近三期实施,近期规划将建成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两厢立有禅、经各堂和寮、客诸室。

所谓盛世修庙。古观音阁初建于我国康乾盛世,重光于当今盛世,古观音阁的复建正体现了当今社会政通人和、百业兴盛的大好局面和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法轮常转,这座千年古刹再现人寰,世祖佛光普照,将佑护各位发心居士阖家安康、六时吉祥,佑护水乡早日实现小康。

9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