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小镇旧忆

2017-09-29 08:56:01

□苏宝大

一条挨着海沟河南岸的东西走向的泥土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往安丰镇,人还没到镇上,老远便见街东头临水的几座又高又大的灰色大盐堆。

从镇的东首过了袁营村,就慢慢走进了那条显得有些破旧的街道。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闻着满街的飘香。长约半里多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清一色都在大清早卸下几扇板搭门,挂上招牌,开始营业了。

适逢集日,只见满街的乡民,肩挑背扛,边走边吆喝,人越走越多,狭似巷子的街道就显得有点儿拥挤了。沿街路过酱厂、布店、烧饼店、茶水铺、茶馆、茶食店、水饺店、新华书店、浴室、理发店、邮局……几分钟便走到了繁华地段——安丰影剧院门前了。

安丰影剧院门朝北,坐落在纱厂大桥北的一个丁字路口南,门前台阶宽敞高大,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安丰镇最显眼最有气魄的标志性建筑。

小时候,一走近影剧院便闻到一股淡淡的油墨书香味。原来在影剧院门前台阶下的西一侧,无论严寒酷暑,总能见到一位约莫六七十来岁个儿矮小面容黑瘦的老头儿,摆着一小书摊,做着卖书卖报卖纸卖笔等等零碎儿的小生意。

说起那小书摊,其实就是用几块小木板铺放在两个木质的支架上,木板上铺一层油布,上面有报刊、小说书、连环画等。无论小朋友们怎样在他的小书摊上随便乱翻,老头儿自顾自静坐一旁,有时也会很和气地并轻声细语地叮嘱:“坐下慢慢看,别把书页撕坏了。”很多小朋友只能就地蹲在那小书摊一侧,一口气阅读上几个小时,在这里从来看不到调皮捣蛋撒欢的小朋友。满街虽喧嚣,唯有这片旮旯最清静。

记得我在那小书摊前,最初阅读到并感兴趣的是一本由罗广斌、杨益言写的小说《红岩》。后来看上了瘾,我就用平时积赚来的钱狠心从那小书摊上买了回来,夜夜煤油灯下百读不厌,便从此慢慢喜欢上了文学,直至后来我怀揣这本厚厚的《红岩》跨进了上海的绿色军营。当我六年后,从军营回来再去镇上时,却不见了那个小书摊。

在物质与精神相对匮乏短缺的年代,安丰影剧院门前那个小书摊成了我儿时最向往的地方,那儿留有我童年的梦想和快乐,可以肯定,我的文学梦就是从那小书摊上开始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40多个春秋过去,我曾经是口袋困窘,在影剧院小书摊前站着或蹲着蹭读过无数本连环画、小说书的懵懂少年,现如今眼角早已有了皱纹,而从那时起未曾改变过我一生爱好读书的习惯。那个曾经摆过小书摊的老头,估计早已作古了吧,唯有他几十年前悠闲端坐于小书摊前总是满面笑容的影子,始终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小镇上的小书摊,是我一辈子最深的记忆。

时光悠悠,沧桑巨变,家家有了电视,再也不需挤电影院凑热闹了,电影院渐渐被人们淡忘。当年曾经繁华辉煌过的安丰影剧院旧址夷为平地成了一个宽敞的大停车场。但我每经过那儿,无论再匆忙,也会停留片刻,来找寻回忆已不复存在的当年黑瘦老头摆放过小书摊的那个曾经热闹又安静的小旮旯,这里留下了一个难忘的旧忆,一个老人的故事。

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