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擎加速推进兴化发展
——30年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回眸

撤县建市30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全力培育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考核,获得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市、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市称号,戴南镇、张郭镇、昭阳镇先后入选省级创新型乡镇。
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始终把科技放在“第一生产力”的战略高度,建立健全乡镇科技创新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先后制定出台《中共兴化市委、兴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关于1990年实施科技兴市发展战略的意见》《关于评选兴化市科技进步先进企业的暂行办法》《关于开展农业科技进步先进乡(镇)、村达标活动的意见》《关于推进工业企业科技进步工作的若干规定》《兴化市乡镇企业科技进步奖评审条例(试行)》《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兴化的决定》、《振兴兴化科技三年行动计划》《兴化市科技创新创业奖励办法》《兴化市鼓励和促进市科技创业中心发展的优惠办法》《兴化市工业转型升级、开放创新奖励实施办法》《兴化市科技创新券实施办法》《兴化市科技创新券实施细则》《兴化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等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开展科技创新奖、工业转型升级奖、开放创新奖的评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长,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15.36亿元,占GDP比重为2.05%,绝对值增幅和占比增幅均列泰州第一。科技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实行“一团两员”工作机制,发放《科技创新政策简明手册》2万多册,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2015-2016年共兑现企业券176家1954.85万元,奖补券2162.53万元,2017年度共向288家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3825万元,带动企业的科技投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成功举办2015、2016兴化市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累计获得全省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泰州市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另有2个项目获得泰州市十佳创客称号。全市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不少乡镇都制定出台了鼓励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全市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坚持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大力组织产业技术创新,威鹰、兴达获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新宏大、恒力达双双获批科技部中欧国际合作项目。2005年8月国家火炬计划兴化特种合金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获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和重大产品,“丝胶回收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直径环状盘的加工方法”获中国专利优秀奖,累计获泰州市级以上科技奖励28项。加强技术集成和协同攻关,成立国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5个,形成一批以特种合金新材料、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可达688.5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8.03%。
创新能力建设获得新提升。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进展,戴南镇先后被省科技厅命名为江苏省首批创新专业镇、江苏省首批创新型乡镇,兴化特种合金材料科技园区被省科技厅确认为江苏省首批科技产业园。启动百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科技创新券制度,出台《兴化市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实施方案》,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95%以上。兴达公司建立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楚龙公司、兴海公司、锁龙公司、金芙蓉公司先后建成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实现我市在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企业院士站建立上零的突破。全市共获批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家、省研究生工作站24家、泰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61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突出企业创新创业服务,建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4家、省众创空间3家。企业创新产出持续提高,建市30年累计获国家新产品认定16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433项,保持泰州前列。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82家,拥有省创新型企业8家,民营科技型企业259家,上市企业2家。
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深化。积极推动省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加快向兴化集聚,先后与北京钢研总院、上海市教委科技发展中心、省农科院、东北大学、上海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组织开展“百家企业进百校、百名专家进百企解决百项技术需求”和“院士兴化行”活动,成功举办三届经贸科技洽谈会,我市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共建产学研联合体100多个,新建校(院)企合作关系300多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00多项,解决技术难题500多个。探索产业技术创新新机制,建成兴化市特种不锈钢产业研究院、江苏大学兴化精密铸锻造产业研究院,获批江苏省首批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和省产学研重大创新载体。全面推进离岸孵化基地建设,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引导重点乡镇、园区精准选择重点高校院所、优质孵化机构进行合作,加快建成一批离岸孵化基地,从源头培育引进优质创新项目,建成离岸孵化基地18个。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与市财政部门共同制定《兴化市金融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管理办法》,联合财政、农商行设立“兴科贷”风险补偿贷款,成立科技支行,建立1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池,与兴化农商行合作发放5300万元科技贷款。
知识产权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先后制定《兴化市知识产权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若干意见》,建立泰州市特殊钢产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联盟,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试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试点项目荣获全国专项评比第一名,开展企业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培育省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企业118家。知识产权法治环境不断优化,成立了市专利保护协会,与司法、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开展“雷雨”“天网”行动,集中打击专利侵权、假冒专利等违法行为。深入实施“正版正货”示范创建工作,市新华书店和印刷厂成为省正版正货承诺单位。通过各方努力,我市成功创建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设立专利资助专项资金,2017年1-8月份,全市专利申请量290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78件;专利授权量75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841件;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率3.75件,基本实现发明专利乡镇全覆盖。
科技兴农富农成效显著。“十五”期间,我市大水面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综试基地被列为省重点农业综试基地,2003年蔬菜种植与加工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获准列入苏北星火带组织建设,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兴化项目区钓鱼镇超高产攻关方的水稻平均单产和最高单产多次刷新稻麦两熟条件下水稻单产的全国记录;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兴化市蔬菜种植与深加工技术示范及推广应用”项目的实施,使我市蔬菜产业的技术层次得到极大提升;兴化“泓膏”大闸蟹生态高效养殖技术示范项目被选入江苏省“51880”科技富民计划中的“省50佳短平快科技富民”项目,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被列入省首批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成立国家河蟹产业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建成国家级铁皮石斛产业科技示范基地。杂交粳稻“甬优2640”创造了稻麦两熟条件下水稻百亩方单产全国纪录,“果蔬产品的高品质干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着力建设省级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先后被列入泰州市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示范市、全省首批六家江苏农村科技超市示范(市)县之一,全市已建有科技超市分店4家,便利店13家,超市分店、便利店数量在全省县级市中均居前列,兴化特种水产、淡水水产、设施蔬菜和主要农作物产业分店和下属便利店服务领域涵盖全市四大农业主导产业,直接服务21个乡镇,辐射服务全市34个乡镇。今年以来,开展科技咨询4015人次,举办培训53场,帮助农民解决需求和难题 275个,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在全省考评中名列第一。


省知识产权局局长
朱宇视察星火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