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说故事情节充满张力

本报讯(记者 朱 莲 张娈鸾)4月7日上午,毕飞宇工作室第十三期小说沙龙如期举行。《雨花》杂志副主编育邦和著名作家毕飞宇、庞余亮以及众多文友齐聚一堂,为本土作者创作的小说作品《河流带走的》“把脉问诊”。
“这篇小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写得过‘满’和语言的随意性,虽然有好的细节和闪光点,但是放在‘吴国才老师’这个人物身上有些不妥。尤其是人物‘失足女丽丽’显得过于扁平化,没有与‘吴老师’这个人物形成互动。”小说沙龙刚开始,庞余亮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小说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缺陷,他建议小说作者,可在吴老师与他的老婆、吴老师与他的女儿和女婿之间的关系这两条线上做文章。
“小说中解释和阐述的语言过多,缺乏对人性心理的分析与探索,失去了一定的张力,没有足够的想象空间。”“看到开头以为是悬疑小说,总是期待情节走向是调查死因和揭示真相,但是小说的主体部分突然就有了掉线的感觉。”……文友们在探讨时发表了各自的不同看法,有些人直言不讳地指出小说在开头和结尾、叙事节奏、细节描写、人物关系处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些人则认为小说题材独特、立意清晰,表现了底层人物的痛苦与挣扎,毫不吝啬地点评了小说的亮点。
育邦认为,小说以日常生活的碎片折射出复杂多元的时代,表达了作者在社会转型期对社会伦理的担忧,刻画了主人公“吴国才”的欲望、骚动以及人性中善良、柔弱的一面,描写了社会特殊群体代表“丽丽”的悲剧性人物命运。他建议作者要合理、科学地设置人物命运,让小说文本富有张力,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
毕飞宇在讨论时认为,小说在细节描写的处理上过于草率,有些可能受电视剧相对粗糙语言的影响。而小说家的语言是电影或电视剧所不能表现出的语言,必须在画面之外去寻找。他以小说结尾为例,作者一方面想告诉读者,死去的女孩是“丽丽”;另一方面,又想让小说悲剧留下一个开放的姿态,不能让人确定。因此,就出现了一些不成立的小说语言,如“吴老师说,听我派出所的朋友说,好像是河南的。叫什么名字,知道吗?”这句话,最终答案是不知道。所谓不成立的小说语言,不是句子不通顺,也不是出现了语法错误,而是作者硬塞给小说的语言。他建议作者在创作时,不要刻意回避自己的生活经验,既想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又一味地遮遮掩掩,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反而打动不了人心。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春龙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