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兴化四牌楼为什么没有 旌表施耐庵的匾额?

2018-04-20 10:13:43 兴化日报(数字报)

□陈学文

提到兴化,人们常说“到了兴化心就花”,现在一年一度的千垛菜花节,赋予了这句话新的内涵,那就是水乡兴化生态环境优美,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心花怒放。但有八个字其实更能概括兴化的城市文化气质,这就是“板桥故里,水浒摇篮”。三绝奇才郑板桥,誉满天下;长篇小说之父施耐庵,闻名遐迩。双子星座光芒四溢,折射出兴化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人文底蕴,正如曾做过兴化知县的欧阳东风所言:“诚缙绅之渊薮,人才之都会也”。

正是出于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尊崇和景仰,兴化在市中心建了一座四牌楼来旌表他们的生前业绩。四牌楼始建于明朝,原来称为“四攒坊”。最早以文字记载四攒坊的是成书于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的《欧志》,记曰:“太平桥有四攒坊,曰国朝省阁,曰淮海人文,曰极品封君,曰状元宰相。”据推测,兴化四牌楼的建成时间应当在明隆庆2年至万历31年之间,也就是公元1568年至1591年之间,距今有430多年。檐下悬有匾额47块,表彰兴化历史人物75人81人次,上自南宋“开科第一”,下迄民初“仁寿之徵”,跨越五个朝代,高谷、李春芳、吴甡、宗臣、刘熙载、郑板桥等均榜上有名,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也位列其中,但奇怪的是中国长篇小说之父、被金圣叹点赞为“第五才子”的施耐庵竟然名落孙山,这是怎么回事呢?

《水浒传》原名《江湖豪客传》,后施耐庵的学生罗贯中提议改名《水浒传》。水浒,即水边,含有“在野”之意,《诗经》上有“古之亶父,朝来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之语,用“水浒”做书名相对典雅婉约,按现在的话说,比较“文艺”,不太会引起朝廷、官员的注意。但事与愿违,《水浒传》成书后,以抄本的形式在坊间流传,到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冬天,抄本竟然传到皇宫。施耐庵曾做过张士诚的幕僚,加上他又屡拒明廷征召,这使得朱元璋怒火中烧。浏览该书后,朱元璋提笔批曰:“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必贻患。”于是派人把施耐庵关进南京刑部天牢。刘伯温知道此事后,就到天牢里探望曾经的同榜进士施耐庵。施耐庵请求刘伯温救他出狱,刘伯温略一考虑,点拨他说:你是怎么进来的,就还怎么出去。施耐庵反复琢磨这句话,终于明白了刘伯温的意思。于是施耐庵在梁山108将聚义的基础上,把《水浒传》继续写下去。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写了宋江接受招安,为朝廷征服田虎、王庆、方腊,梁山英雄折损大半,最后宋江也喝下御赐药酒自尽,留下忠义之名。《水浒传》续写结束后,呈送给朱元璋,朱元璋看完后五十回,龙心大悦,刘伯温又从中周旋,施耐庵终于被释放回家。

明洪武三年(1370年),施耐庵病逝于淮安。他的学生罗贯中整理了全本《水浒传》,当即赶到当时的全国刻书中心福建建阳,想把《水浒传》刻印出版,以完成老师的遗愿。但是鉴于当时文字狱的严酷,建阳没有一家书坊敢于承接,罗贯中直到去世也没有办法把《水浒传》刻印出来。150年后,兴化人宗臣在福建担任“提学副使”,罗贯中后人以“乡谊”联络宗臣,请求把《水浒传》付梓,让军民传看,以激励士气,提振民心。在宗臣的帮助下,《水浒传》才由坊间刻印出版。

(上)

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