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老门牌:小城的记忆密码

2018-07-07 10:51:02

□特约撰稿 徐兴旗 摄影 杨桂宏

老巷名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密码,见证老街旧巷的变迁,浓缩着市井文化,背后隐藏着太多太多的小城故事。也许,昔日的繁华在这斑驳搪瓷蓝底白字里显现,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想要追忆的情怀。

冷家巷、百岁坊巷、闸桥西下河路、王府小巷……对老兴化人来说,这些地名耳熟能详。而对于一个陌生人的闯入,只能疑惑:东门的?西门的?还是北门的?南门有么?

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曾经的老巷子在城市的迷宫里日渐消失,墙上的老巷名、巷里的老街坊成了记忆。

巷名是一条巷子的身份证,从开始制造出来挂在巷头街尾,进入地图,归入城市档案,最后消失,它容纳了城市街道的一切变化。当一块门牌从崭新的蓝底白字搪瓷铁片,慢慢斑驳成旧物,刻在上面的就不再只是一个地名符号,而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一条巷子的欢声笑语,是一个四合院的悲欢离合。

古代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地方称行宫。我不知道这里有什么美丽传说,只能感受着浓浓的古朴,氤氲的幽静,感受着朦胧的神秘。

伫立在行宫巷牌前,脚下的砖路是否还记得当年?威风凛凛、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己经荡然无存,曾经静候的王公大臣早已了无踪影,只有地下的残砖与屋上的碎瓦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只有扑鼻的饭香告诉人们这里已是寻常百姓人家,倒是这块巷牌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某位临时居住过的,为了纪念他成了这里的一道风景。

走到北门这里,曾经的面粉味道迎面扑来,街坊晒在匾中的面条,一团一团地似乎在讲述着昨天的故事。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挂在街头巷角的这块蓝底白字的搪瓷铁片。

闸桥,随着城市的变迁而湮灭,其背后的故事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坊,应该是特定时期的建筑物,反映着当时小城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状况。我不知道这坊是为哪位立的。平常百姓能过到百岁而被立坊留名后世,实则是一种自豪,也是尊老奉贤的古老家风。

王家,曾经当过官、经过商。我拍完这小巷时,很想找到王府巷,但未能如愿。

据说,在兴化城几十爿早期典当行业中,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经营广泛、资金丰厚,当数创建于乾隆年间的万兴大典。作为江苏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古代金融机构,万兴大典的留存显得弥足珍贵。所幸,万兴大典已全面修葺一新。

大门是一户人家的重要位置,而门楼的高低、做工的简繁使主人的身份尽显。赵家大门在这狭窄的小巷里,我看不见昔日的繁华显现。乱如蛛网的线管和衰败的老墙似乎遮掩了岁月的芳华。

感谢有心人让迷途的孩子能找回家,没了蓝底白字的搪瓷铁片,在老墙上照样能标注正名。

这里是大澡堂巷,后来才改的。

一位老人看见我拍照,热心地告诉我巷子的由来。

城墙根下挤暖、观棋阵、看小人书,当年的生活情景,在这块蓝底白字的塘瓷铁片里复活。迷宫一样曲折的街巷,打闹的疯孩子、背手不言的棋迷、飘过的饭菜香让搪瓷铁片有些模糊,又漫漶出温情的光泽。

金东门,银北门,穷西门。相传,西门都是手艺人进城的落脚点。

侯家垛7号,门楣的花边依旧。

西门石桥,一个流浪在外的兴化游子,他写了太多关于这里的文字。

巷内,曾住龚姓,也不知在哪代,龚家搬进迁出,也不管跨越多远的时空,龚家祖辈的根还在。

祠堂是族人祭祀先人的场所,也是商议重大事项集聚的地方。面对祠堂想起它还有一个用途,电视剧里常有的画面:一群人簇拥着一个柔弱的女人,等待威严的族长号令。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对年轻人为了挣断封建礼教的锁链,为了挣得青梅竹马的爱情,为了信守忠诚不渝的诺言,死守着曾经的信约,双双葬身于下官河……

邹家祠堂成了地名,深深地扎根在这条小巷里,系在这塘瓷蓝底白字的铁片上。

过了好多年,几代人都在寻找,寻找那久远的门楣、院落、街坊,找寻着那饱经沧桑的岁月。

动迁了,曾经的街坊邻居还能寻找回家的路么?

居士林是佛教潜心向佛、弘扬教义、净化身心的场所。

在这条静寂无声的巷里,我的双脚不知深浅,佛堂无存,梵音何在?

动迁了。

如果再过些年,高楼会把残基遮蔽。倒是这块门牌给了我更多驻足与观察的理由。

居士林的历史,如搪瓷蓝底白字一样模糊,好比门牌还在,我却无从寻找当年的有缘人。

一个不足百米长的巷子,出了两个保长。据说,相当于现在的村主任。

8号,我们这样的一群乡下人,在这个院子生活三年。院里拉了十根晒衣绳,逢雨,全院的衣服肯定集中某家;谁家菜香,几十人都有口福;一桌炒地皮至少有十个参谋;一位幼童是全院的高级玩具。忽然间,听说最小的孩子都读八年级了。

因巷里有澡堂子而得名。

遥想当年,一群身疲倦的乡下人,周身的泥土,全带着湿意,绾起裤脚,不,是好像踮起脚在朝门房里瞭望。领筹、找位、脱衣、下池……总是那样地迅速。

会不会仿廉泉曾在这巷营业过?据马虎一世网友说:仿廉泉从来没有在该巷营业过,倒是住过王、李两家名门旺族。

许姓与我姓氏相近。我不顾路人疑惑,不断地寻访遗存抑或散佚的踪迹。

也许,巷里的人家每天生火、打工、煮饭、纳凉、泡澡,是一个进城打工的乡下人纯粹的生活状态。

寻访中,没有听到关于许家巷更多细节与故事,他们是那样的悄无声息,好像尘世中一粒尘埃那样微不足道。

显然,还是我迟到了,就塘瓷的铁片下那特大轻工职校字样的箭头,没能赶上我的镜头就变了模样。

校场是检阅操练军队的地方。

一方水土肯定需要兵丁守护着,有兵丁,就需要教场。

沿着巷子往里走。

冷家巷不是一条巷子,是一巷人,一巷老老小小有意思的生活,老的凋谢,小的成长,遍布小城各地,见了面,免不了会说:冷家巷子如何如何……在冷家人心里,这条巷子是精神家园。当他们离开那儿时就失去了家园感。

冷姓,冷欣,国民党中将。

缘分本是命运中注定碰到的一种机会,光阴流转,转眼就是百年。人的一生中,有些机缘是稍纵即逝的,放过去了也许就永不再来。比如这些斑驳的搪瓷蓝底白字的门牌,卸下后,就是包裹在小城历史里的一块锈蚀的胎记。

​“永丰人”收藏的老门牌

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