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党建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2018-07-27 09:42:12 兴化日报(数字报)

开发区(临城街道)花沈村由花沈、施家、孔家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15个组,2832人,其中党员85人。近年来,村党总支着力打造“一村一特色,创品牌党建”的党建热潮,支部严格执行“月晒季评年考”制度,争做“四个合格”党员。在工作中开展“三个亮”党建品牌建设,亮身份、展风采、作示范。通过活动,增强党组织活力,扩大影响力;增强党组织自觉性,提升工作水平;增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中心工作;增强党员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建工作,如果不能发动大多数党员共同参与,即使活动再有意义,也有流于形式之嫌。农村党建,不是只有村“两委”一班人参与的党建。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后,花沈村党总支为村里所有党员发放了党徽,在党员的家门口标明“共产党员户”,亮出身份、亮出形象、亮出承诺。我是党员,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村党总支在全村开展农村党员家庭挂牌活动,为全村的党员家庭挂上了‘共产党员户’牌子。如今,一个印着‘共产党员户’的金色标牌,成了花沈村党员家中的标配,家里有党员的,门上就挂一个。”花沈村党总支书记陈礼涛说,“挂牌活动强化了全村党员的身份意识,增强了党员家庭成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党员自身带动党员家庭、以党员家庭带动周边群众。”

花沈村党总支还成立了党员先锋岗,在夏收农忙季节,组织党员深入田间,帮助孤寡老人夏收,送茶水、递关怀。同时,为每个村干部安排了一个帮扶对象,在日常生活中定期上门探望,嘘寒问暖,解决困难。做群众问题的发现者、困难的解决者、幸福的见证者。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体察民情,在与群众排忧解难中建立感情。通过系列的、长久的党群活动,干群关系得到良好发展。通过帮、扶、带,全村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家庭56户114人,截至目前已脱贫30户53人。

农村里,时间充裕的往往是老党员,大量青壮年离乡进城,村庄党建活动中容易出现“老面孔”,为了强化青年党员的党性教育,花沈村组织青年党员上门探望老支书,学习老支书的勤勉敬业,共同回忆光辉岁月,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老支书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带领群众,开拓创业,勤劳致富,作出贡献,德及乡邻。

花沈村在大西南、苏锡常经商的能人较多,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村党总支也非常重视。利用微信这一载体,实现“把党员连在线上,把支部建在网上”这一目标,切实解决了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到位、教育难跟进问题。做到党员走到哪里,就管到哪里,让流动党员无论在哪里,都能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随着党建活动的深入开展,花沈村党总支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全面发挥,为全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村里通过土地确权对各组农户承包土地作了有效调整,培植了13个种田大户,承包地流转2735亩。用时仅52天,就全面完成699户村民的土地确权工作,化解土地矛盾,保证一方安定;投入5万多元对机耕道开挖平整,推广机插秧1440多亩;为分散居住的五保老人实施危房改造,改善老人的居住环境;通过上争资金、资源发包、开源节流,化解村级债务80多万元。新建了一个停车场,亮化改造村里道路,提升群众出行安全系数。

“通过‘三个亮’活动,严格执行‘季晒月考年评’制度,让青年党员受洗礼,流动党员不掉队,老党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把每一个党员都纳入党建活动体系,确保党建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通过党建引领,花沈村摘掉了负债村的帽子,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快村庄建设步伐,让花沈更美,百姓更富。”花沈村党总支书记陈礼涛说。

本报记者 孙大平 陆 铃 吴冰清

1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