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匠人:一抔泥土塑出众生百态

特约撰稿 孙荣庆
今年51岁的张美才是中堡镇江家村人,被当地群众称为“泥人张”。张美才自幼生长在江家村,平时非常爱好美术,在他童年的记忆中,心灵手巧的父亲能给寺庙制作各种泥塑佛像,这项工作占据了父亲的农闲时光。
小时候,父亲经常拿着泥巴捏各类小动物给他看,泥巴一到父亲的手中就像变魔术一样,想要什么就能变什么,十分神奇。在父亲的影响下,张美才也喜欢上了泥塑。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在兴化沙沟中学初中毕业,由于家庭困难未能读高中,却对父辈的捏泥塑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他在熟悉泥塑的基础上,首先学起了木工制作这门手艺,学习木艺之余还不断钻研美术,并在家庭众亲友的帮助下参加了高邮县三垛中学美术班深造,在此基础上又拜天津神州美术学院华藏画会会长、华藏民俗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惕先生为师,学习素描及雕塑艺术三年,世代祖传的泥塑艺术加上美术老师的指点,使泥塑匠人张美才的泥、木雕刻艺术更加胜人一筹。张美才师傅指着以塑好的泥塑告诉笔者,泥塑,亦称彩塑,它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泥塑以黏土为原料,添加少许矿石渣或纸脚、麻丝,配入适量水捣匀后,捏制成人或物的泥坯,阴干后,先上底色,再施彩绘或贴金而成。中国著名的彩塑有敦煌莫高窟和太原晋祠的宫女,无锡的“惠山泥人”、天津的“泥人张”所塑泥人,各具特色。

据有关史料记载:泥塑可追溯到我国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社会上道观、佛寺、庙堂方兴未艾,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发展。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几乎全国各地都有能工巧匠在生产雕塑,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山东高密等。

正在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兴化己有5000多年历史,位于江淮地区之间,里下河腹部,这里是北方文化与吴文化的交汇区、过渡区、南北文化在这里都产生较大的影响。兴化《佛教通志》清楚地记载着,自佛教传入兴化城乡以来,城乡便陆续出现了雕、泥塑艺术的匠人,他们以泥、木为原料,雕塑各类神像、佛像和跨时代的模范人物像,成为百里水乡自古至今雕、塑、刻三者综合的民间艺术。据《兴化市志》记载:明末以来,兴化城乡的泥塑艺人有世代相传刘如传、刘永祥、黄宝奇、黄宝銮等民间匠人常为兴化城乡的寺院、庙宇塑造各类佛像、神像。至今,这些家族的后裔仍在继承祖业世代传承泥塑、木雕艺术,活跃在兴化城乡。中堡镇“泥人张民俗工艺制作坊”的主人泥塑匠人张美才就是其中之一。走进张美才家中,一个简单的工作台,几把小刀,一团泥已在泥塑匠人张美才师傅手中鲜活了起来。“大型历史人物像、佛像的制作,要经过备料、搭架、置筋、敷泥、刻画、制模、阴干、组装、打磨、上色这些程序。创作时,得反复揣摩人物突点首先要考虑泥塑成型的样子,这样才能形象、传神。”

说起对泥塑工艺流程,张美才师傅如数家珍:制作泥塑(英模人物像、佛像)首先选用大、小、长、短不等的松木条,将人物造型的骨架钉好、然后进行裹包,并将裹包好的骨架用粗泥、纸脚、稻草以及水进行调和,然后将调和好的原料进行粗塑,让它自然吹干。对头道粗塑吹干后的物体,二次用尼龙网再度裹包、用细黏土加麻丝搅拌好的原料进行二次细塑,并将勾画好的粗细线条的人物用水再度进行修补,确保人像、神像、佛像无裂纹,在反复修补多次后,半成品大型泥塑也就成功了。而彩色粉塑必须先在勾画好人物像上上好底色,待底色干透后再进行绘形或贴金。待每项程序彻底完工后,一尊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大型人物塑像展现在世人面前。

泥塑匠人张美才敏锐地看到,近年来,装饰市场浮雕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于是,他便想把自己传统的制作工艺进一步地与科技结合起来,让双湖文化古镇中堡的泥塑品牌走出兴化、走向江苏、走向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