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郑板桥与他成名 前的几位“贵人”

2018-12-28 10:01:02 兴化日报(数字报)

□孙树民

康熙五十五年,板桥24岁,考中秀才,此时开始到40岁中举人的16年里,是板桥最潦倒、最困苦的岁月。秀才在当时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头衔,并不能从中带来什么实际收入。为了赡上养下,他跑到仪征(真州)的江村设塾收徒,当了教书先生,30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了,家室生计的负担一下子落到板桥的肩上,起初靠着出卖父亲的藏书和妻子的嫁妆勉强维持,继而向亲友告贷,终于债台高筑,二女一子啼饥号寒。清代李详《药裹慵谈》卷四云:

板桥先生以书画名世,其遗闻轶事,多传之者,皆其罢官后乞食江湖所为。先生穷约居里中,宅近东门外宝塔湾。值岁俭,先生生徒尽散,举债偿急需,延至端午节,质剂子本,届时而畀(bì,给与)。先生虑不得偿,先期避往焦山,觅同乡僧某,托名逭(huàn,逃避)暑,实避债焉。至五月下旬,未得家中耗,不敢遽归。马秋玉曰琯,时往松寥阁,清晨雨霁,携一仆登山椒,微吟相属,板桥随其后,听之似重叠,仅得一语云:“山光扑面径宵雨”,板桥遽前揖曰:“君得句颇佳,仆已窃听之。”马谓:“诗思苦甚,先生能举其偶乎?”板桥曰:“不才已得‘江水回头欲晚潮’七字,不审足下为何?”马极喜,谓较已语为自然。叩其所居,明日来拜,邀往对弈,为设一榻,请板桥移寓上,共尽昔日谈。板桥欲归不得,面有忧色。马问:“以君雅人,方谋行乐,何郁郁为?”板桥云:“仆为避债而来非能效公等作达。今将归矣,虑家中无耗,不敢遽行,故忧耳。”马唯唯,又历十数日,与马别,为饯行,举杯为寿,板桥自落落也。抵里步近门巷,趦趄而进,见墁人墁墙扫除,大骇以为宅已赁他人。入门其儒人含笑相劳苦,更出望外。又呼仆具酒食,曰:“老爷想饿矣,可速备。”板桥益踧踖不安,私叩儒人曰:“端午节何如?”曰:“在前数日,君寄家二百金,已为毕债。当节左右,隳突吾门者,皆改容谢罪去。今以其余修屋,防梅雨耳。”板桥自叹曰:“吾怪马君固应不至如是,今果知贤者也。”是年赴扬州与马订交,后遂为马上客。罢官后亦以马为主焉。此老友王松巢告余,诸家记载所未及也。

这则故事,不但文学家津津乐道,史学家也信以为真。

雍正三年(1725),板桥33岁,丁家桐《郑燮年谱》载,“得尹会一、马曰琯资助,第二次出游京师。”

尹会一(1691-1748),字元孚,号健馀,直隶博野(今属河北)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曾任襄阳,扬州等地知府。治民力効吕坤且颇有政声,乾隆元年(1736)署两淮都转盐运使。乾二年(1737)署广东巡抚,后调署河南巡抚。于河南农政、纺织、包储多有建议。黄河水灾以工代赈。乾隆十一年(1746)以吏部侍郎督江南学正,曾命各州县立社学,以扩广理学。著有《健馀诗稿》《健馀先生抚豫条教》,其中《健馀先生抚豫条教》曾被奉为官箴书之经典。

马曰琯(1688-1755),字秋玉,号懈谷,诸生,安徽祁门人,后迁江苏扬州,清代著名盐商,藏书家。与弟马曰璐同以诗名,人称“扬州二马”,乾隆初举鸿博,坚辞不赴。好结客,家庭豪富,为人慷慨,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曾捐资开掘扬州沟渠,筑海亭孔道等。清代著名教育家、经学家杭世骏在写马曰琯墓志铭时称:“以济人利物为本怀,以设诚致行为实务”“倾接文儒喜交久敬,意所未达,辄逆操以适其欲”。以马曰琯这样的家底、性格和作派,暗中送二百两银子以解板桥临时之危完全可能。

雍正九年(1731),板桥39岁,这一年板桥发妻徐氏病逝,在科考场上屡屡受挫,又心有不甘的板桥走投无路,向当时兴化县令投了一首诗寻求帮助。诗的题目是《除夕前一日上中尊汪夫子》:

琐事家贫日万端,破裘虽补不经寒。

瓶中白水供先祀,窗外梅花当早餐。

结网纵勤河又冱(hù,冻),卖书无主岁偏阑。

明年又值抡才会,愿向秋风借羽翰。

(二)

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