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我的父亲史茂林
■/史来恩
父亲在我六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戴窑到唐子工作,难得回一次家,即便是过年过节也极少回来与我们团聚。从幼年到少年,我对父亲的形象是比较陌生的。但有一次与父亲的单独相处,却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那是我十三岁那年的秋季,星期六,吃完午饭我正准备做作业,母亲过来说,来恩,你去一下唐子吧,一是看望父亲,二是拿些生活费回来。我没有丝毫怠慢,因为知道可能家里快揭不开锅了。那时我们兄妹六人,母亲眼疾缠身,唯靠父亲一人工资支撑着这家庭,父亲在昌荣工作,一家分两处又增加支出,生活是很拮据的。于是,我赶紧去码头搭轮船。
下了轮船走到医院,父亲在诊室正忙着给病人看病,就诊的人还不少,他也顾不上我。云英姐见我来了,拉着我的手走到街上,买了两个脆饼给我,把我安顿在她宿舍做作业。
云英姐是父亲的学生,又是我的老乡,是戴窑新川村李家舍的,比我长7岁,每次去唐子她都很关心照顾我,我俩亲似同胞姐弟一样。
五点半父亲下班后,他才过来叫我一同去食堂吃晚饭,饭后父亲领我在唐子街上走了走转了转,一边走一边聊着家务事,我首先说明来意:要拿些生活费回去。父亲说:这我知道,明天带钱给你母亲。而后父亲就详细询问了祖父母身体情况、母亲的眼疾、其他弟妹学习与身体情况、家中伙食等等。父亲听得很心酸,没有说一句话,我转头一看,只见父亲悄悄地流下了眼泪!我转身低下头,父子俩一言不发,默默回到宿舍。
父亲见我累了,替我打了盆洗脚水,让我洗了脚休息。或许我实在是太困了,很快进入了梦乡,第二天醒来时,天早已大亮,也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起身的。起身简单洗漱后,就去了父亲的诊室。
进门看到桌上放着三副对联:
“一臣一医祖孙济世,学贤学聖诗礼传家。”
“谁是十全妙手,好凭一片婆心。”
“几味君臣药,一丸天地心。”
父亲放下书,站起身来慢慢地对我说:“这三副对联均是祖辈留下来的,特别是大的一副很珍贵,也很有意义,内涵很深很广,仅这八言两句就高度概括了我们史氏的家世家风和对后裔的期望和鞭策。”
早饭后我们父子刚走到诊室,胡会计就来把钱交给父亲,他交给我让我放在我怀中口袋内。离医院开诊还有一段时间,但是早已有病人起大早来找父亲看病,都是乡里乡亲的,父亲也不好推脱。云英姐走来说:“来恩,你爸工作忙,没时间送你上轮船了,我送你去吧。”
我收拾好行李,临走时去和父亲道别,父亲再三叮嘱我说:“你年纪最大应最懂事,回去要听妈妈的话,家务事你得多做,弟妹们还小你得多关心他们,用心学习这很重要!”我嗯了一声,恋恋不舍地看着父亲急急忙忙上医院的背影。
“来恩,走吧!轮船马上到了。”云英姐边说边来拉我到她的宿舍,将昨日买给我但我没有吃的两只脆饼放到袋内,锁好门,拉住我的手向轮船码头走去。
在路上,我问云英姐:“大姐啊,我爸每天都这样忙吗?”
“是的,昨天下午还不算忙,有时忙得他吃不着饭,睡不到安稳的觉。昨天你来了,你父亲陪你走走转转谈家常,没看业务书,平时他每晚均坚持看医书到半夜呢,每天早上练写毛笔字一小时,难得破例,除非外出不能回院。你爸爸工作又认真,工作时间又长,因他服务态度好,技术高,群众基础好,找他看病的人多。医院每天就诊的病人,有一半以上要找史院长,他不分早晚,随喊随到从不厌烦。有时候,我们见他的衣物浸泡着,想帮他洗,他均不同意,要自己动手。物资紧张肥皂不好买,他虽是一院之长,但他不走后门,有时没肥皂了,还是用老法稻麦草烧成的灰来洗啊!有时候,病人无钱取药,只要病员找到他,他会替病员垫药费,大部分人能还钱给他,却也有许多人不还。我记得有个病员出院,交了一部分钱,仍欠28元,是你爸签字3月内由他负责追还,可半年过去仍未还,于是分3个月在你爸工资中扣还的。”
轮船喇叭呜呜呜地响了,船要开了,我趴在窗口望着大姐站在码头上的身影渐渐远去。
【作者简介】史来恩,1945年生,主治医师,中共党员。少年时随祖父学中医儿科,先后在兴化市人民医院、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深造3年,近年在国家级省杂志社发级表中医儿科专业论文30多篇,编写《史氏儿科疗法真传》《史氏儿科治验传薪》《史氏十代儿科奇效外治方揭秘》三部专著,均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刊行。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和嘉奖,深受广大民众好评,并赠来许多锦旗、锦匾。《中国中医药报》《泰州日报》《泰州晚报》《兴化日报》《江苏卫视》《泰州电视台》《兴化电视台》《戴窑电视台》均作专题报道,2016年于《江苏学习在线》展示史来恩讲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