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中国医史之父陈邦贤的故乡情结

2019-01-29 09:43:25 兴化日报(数字报)

■/杏  仁

陈邦贤著《中国医学史》,被誉为中国医史之父。

1889年3月10日,陈邦贤出生于兴化沙沟,四海为家,镇江、扬州、无锡、苏州、南京、上海、厦门、重庆、北京,都留下他的足迹,但故乡一直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陈邦贤于1947年出版的《自勉斋随笔》,可读性强,风格迥异于他的其他学术著作,有多处关于故乡沙沟及兴化里下河风情的描述。检索文本中的地名频次,“兴化”22次,“里下河”6次,“沙沟”3次,“中堡”2次,“昭阳”“安丰”各1次。而“南京”“镇江”各为14次、23次。

翻开《自勉斋随笔》,故乡风物倍感亲切。兴化安丰镇村民众志成城除恶霸“李花魁”的故事,母校昭阳学堂(今兴化市实验小学)“一文楼”(也叫“集成楼”)的来历,丹徒汪继声向兴化名画家蒋石渠拜师学画的轶事,兴化刘省庵先生的算学造诣和珠算技巧,还有乡贤郑板桥字画的趣闻,兴化县令“审石头”的传奇,以及兴化的冻河,中庄的醉蟹,东岳庙面前的石狮子,“金沙沟、银时堡、中堡庄的银子动担挑”的名谣,一面唱着一面吃着壁虎向人家讨钱的奇异叫化子,都在陈邦贤的笔下娓娓道来,情景再现。陈邦贤还忆起老家在兴化北门外、脾气很坏、能用泥土惟妙惟肖造像的“袁缺嘴子”,说袁缺嘴具有艺术的天分。袁缺嘴的父亲以烧窑为业,幼年的时候,有一天和嫂嫂对坐,忽然用泥为嫂嫂造像,形象逼真,大家都感觉很奇异。从此,袁缺嘴不学造砖瓦而以造像为业了。这个“袁缺嘴子”就是清末民初文人面塑祖师袁润之,民国三十二年(1943)《续修兴化县志》卷十三《人物志·艺术》记载:“袁润之,小海世家子,性兀傲,生口缺,人呼为‘缺之’。阔、缺音近,袁乃易‘阔之’为‘润之’,以字行。初学画,喜传真,与王维翰友,自以为不及乃创捏像。时广东盛行此技,而袁无师承。有叩之者曰‘嵇康是吾业之祖’。乃用团沙捏嵇康睡像。技既成,名噪江淮间,名宦、巨商争购之。”现存兴化市博物馆一尊赵海仙塑像即出自袁润之之手,人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

书中深情回忆祖辈生活:在洪杨变乱(1851-1864)之后,他的先曾祖斗占公和先祖毓秀公,在沙沟开了一个杂货布店,叫做鼎升恒。有一年遇到空前的水灾,经济萧条,全镇杂货布业都纷纷集议裁减店员,鼎升恒不但一个未辞,并且都增加薪水,员工们都非常感激(《各人的观感不同》)。有一次,某乡民难得猎到一只天鹅,计重十余斤,他的父亲槐庭公恰巧经过那里,便向他买来,用五香八角把它烧出来,味极优美,在家中大宴宾客,邀亲友共尝(《天鹅》)。从这些资料中可见,陈邦贤不仅出生于兴化沙沟,而且至少已经是第四代了。

据其长子陈定闳教授整理的《陈邦贤先生年谱》,先生21岁离开家乡到苏州求学,22岁于镇江独办小学,23岁结婚,婚后赴沪习医,夫人居兴化。25岁,任镇江卫生医院内科医生。此后大多数时间在镇江生活,从事临床、教学与行政工作,收获了研究硕果,奠定了学术地位,并曾担任镇江市卫生局局长。50岁还回到过兴化,66岁赴京参与创建中国中医研究院,才结束了漂泊不定的生活,在京定居直至1976年2月3日逝世。陈邦贤一生最主要的居所是兴化、镇江、北京。他自署“镇江陈邦贤”或“丹徒陈邦贤”,并非籍贯或祖籍,而是为了纪念一生中苦难而辉煌的那段岁月。

《金猪纳福》 程康明 画

2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