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龙珠桥、税牛桥和古板桥

2019-02-01 11:09:01 兴化日报(数字报)

□杨应槐

古城兴化地形像一条龙,东城外如龙头,西城外是龙尾,南城外和北城外似龙爪,是一块真龙宝地,本来要出真龙天子,后被刘伯温破了风水。

东门外东端有两个垛岛,如同龙的长吻,北边的小尖如上颌,南边的大尖如下颌,两岛之间的港河名龙舌津,俗称龙津河,旧址在龙津河市场。小尖西北俗名龙头,它的东北角有一圆形小岛名“龙珠”(龙睛),岛上建有龙珠禅院,俗称龙珠庙。龙珠庙东为龙王庙,大门南面偏东的龙珠桥是座高大的石桥,傍近大河,周围宽阔空旷。桥上的风比别处大,夏天的风吹在人身上特别凉爽,而且无蚊虫叮咬,附近居民喜欢到此乘凉。传说,四个桥墩上都雕刻着龙头,平时河面低于龙头,如果河面高于龙头,龙头就会自动吸进河水,使河面降到龙头以下。庙宇毁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六十年代填河拆桥,岛与陆连,在庙址上新建自来水公司。

南城内有一座架在城垣上的高耸平直的砖木结构的水关内桥,与北边东西向的税牛桥平行。古代耕田用牛,税牛桥是买卖耕牛报税处,因税金常以稻米折算,故俗称税米桥。桥向东对着儒学街上为宗臣而立的“中原才子坊”。

据说,南水关北侧税牛桥西桥墩子下边安着一块青色石璧,南北长约2米,上下高约1米,石璧上雕刻着四个吹拉弹唱的人物图像,石璧在阴雨天会发出悦耳的音乐声。原住此处的吴广德老人告诉我,小时候曾在父亲带领下到东桥墩子南码头上看石璧上的人物图像,聆听石璧发出的音乐声。上世纪50年代填河拆桥,石璧被埋土中很为可惜。

我的猜想:税牛桥下的青石壁平时不发出音乐声,只有在阴雨天才会发出悦耳的音乐声,说明石壁发出的音乐声与下雨或刮风有一定的关系。可能因为下雨时有雨水从石璧上方的缝隙中滴落在石璧上或滴落在桥洞下方的河面上发出的叮咚声,似铃声、钟声、罄声、鼓声等乐声。此外,由于石璧中间或石璧周围有孔穴存在,使穿过孔穴的风声变成箫声、笛声、弦声、歌声等乐声。诸声汇聚在一起,形成一种清脆悦耳的音乐声。因为这种美妙的音乐声比较轻微,所以在桥上行走的人是听不见的,远处的人更听不见,只有身在桥下码头,靠近石壁的人侧耳聆听才能听见。

东城外竹巷因有多家竹器作坊得名,竹巷南端西侧有一座东西向的古板桥,架在东水关城外的市河上。旧时,古板桥是东门城外到南门城外的唯一通道。听到古板桥其名,别以为它是一座古老的木板桥,其实它早已变成了一座由长条石搭建的石板桥。西桥头南侧有一个石头砌成的码头,供人淘米、洗菜、洗衣物,也供诸船停靠。桥西北牛角巷,一头小一头大,略带弯曲,形似牛角。巷子西端是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故居。板桥故居西南临近古庵白云山,向南对着景色秀丽的文峰塔。郑板桥,名燮,字克柔,自小喜爱自家门口的这座古板桥,故以“板桥”为号,有时自称“板桥道人”。古板桥东桥头南侧路边立着一块长约二尺五寸,宽约八寸的白矾石碑石,它紧靠笪姓五洋杂货店。石头上刻着从右向左横写的“古板桥”三个阴文,为郑燮题写的六分半书字体。碑石朝北,常被行人当做凳坐。

旧时,西城外北侧有一条东西向的船厂河,因两岸多造船作坊而得名。河的北岸有两个垛岛,东边叫邹家垛子,西边叫杨家垛子。船厂河西端是杨板桥,别以为它是杨树板搭建的桥,其实它是一座砖砌的单孔拱桥。它北通杨家垛和观音山,原来是由杨家垛居民出资修建的一座木板桥,所以叫杨家板桥,简称杨板桥。后来虽然改成了单孔砖桥,但人们仍然称其杨板桥。

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