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名医魏平孙的翰墨缘

2019-02-19 09:10:56 兴化日报(数字报)

■/朱  杰

魏平孙先生的父亲魏侨(1881-1966),字郑卿,号味樵、幼樵,清季末科秀才,多才多艺,服膺道教,以鬻画为业,自创一格的“通草剪贴画”,成为中国画家族中的一朵奇葩。通草即“通脱木”,将这种植物的茎髓剖削成片,清洗、晾干、平整、切削而成有丝绒质感的新型绘画材料,题材以草虫人物为主,画幅一般为30×50公分,因为用剪贴法,画面大小并不受限,具体方法:将画作的主体和有质感的部分改用通草绘成,而后剪贴到画面位置,突显色彩的饱和度,再辅画完各类衬景,富于立体感和装饰性,经光的折射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特殊效果。民国初期参加江苏省第一次地方产品展览会获银奖,在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又接连获得金奖。

魏平孙8岁承嗣大伯魏儁。魏儁(1878-1949),字克三,继国学大师李详之后担负起续编《兴化县志》的主要责任,历代名人像赞均出其手笔。精于诗词、书画、金石、文献,画兰有“魏兰”之誉。魏克三与镇江柳诒征(1880-1956)同是满清王朝末科中试者,私交甚厚。柳诒征,字翼谋,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堂,又号龙蟠迂叟,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柳诒征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七七事变”后,日寇逼近南京,率全馆人员将馆藏珍本孤版装箱打包合计三万余册运至兴化,分别藏在西仓、北门观音阁、安丰罗汉寺、竹泓光福寺。由是,柳诒征滞留兴化三年余(1937年12月5日至1941年1月20日,见柳定生《柳诒征年谱简编》)。因兴化屡遭敌机轰炸,柳诒徵曾一度暂避于兴化竹泓,同期到达竹泓躲避战祸的,还有南京名医端木正宇。柳诒征在兴化期间,魏平孙执经问难,曾得其开列书目、指示门径,谓“循此以进,必有所得”。书目包括三四种碑帖在内共十多种。

魏平孙受到家庭的艺术薰陶,既是名医,又兼擅金石书画,尤其是画兰。这幅兰花图是魏平孙75岁时的作品,深得“魏兰”家学之秘,描绘出不畏环境险恶、有“王者之香”的兰花,展生机于悬崖之上、吐幽香于空谷之中的景象。上题:“时宜不合处山坳,且喜称王自解嘲,风暴不愁生意足,芳心一点结苞茅。兴化魏平孙时年七十五学画并题于待鹤山房。”

若与其嗣父魏克三先生的一幅兰花图并看,则不仅可以窥见笔墨韵味的一脉相承,更能探知心灵情感的息息相通。魏克三题画:“花开莫谓合时宜,岁月更新知不知?试上春台一登眺,香心应悔十分迟。”

魏平孙的题画诗用了两个典故,“不合时宜”和“苞茅缩酒”。

“不合时宜”,源于《汉书·哀帝纪》,又见于苏轼为长眠的爱妾所写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当年,苏轼携婢妾们散步,摸着肚皮问:“这里面装的是什么?”一个说是学识,一个说是才华,苏轼不以为然,只有朝云才是知音,朝云回答:“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这不合时宜,就是不容于世俗的壮志和怀抱。

“苞茅缩酒”,事见《左传·僖公四年》:“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楚国盛产苞茅,也称“灵茅”,楚人祭祀时,用之过滤酒浆,酒得以纯净圣洁,可以驱邪禳灾,告慰天地先祖。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齐桓公纠合诸侯讨伐楚人,问罪的理由之一,就是楚人不向周天子贡奉苞茅。刘勰《文心雕龙·檄移篇》引此典:“齐桓征楚,诘苞茅之阙;晋厉伐秦,责箕郜之焚”。

这首题画诗倾吐了积于胸中的郁郁不平之气,表明了“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的心声,抒发了不畏风暴、坚强不屈、自信俯仰无愧天地的豪情。

卓越而不苟于世俗,深情却不屑于孤独。魏平孙先生乃真性情、伟丈夫也!

魏平孙之父魏侨的通草画作品《举案齐眉图》全图及局部放大,右图为江苏省第一次地方产品展览会二等奖章。

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