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姜子牙避纣隐居兴化钓鱼庙村考探

2019-02-22 09:50:30 兴化日报(数字报)

□任祖镛

姜子牙避纣的隐居之地“东海之滨”范围较广,说得较为具体的是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者,东海上人。”“东海上人”是什么意思?《史记·齐太公世家》的集解引《吕氏春秋》讲:”东海上”,乃“东夷之土”,因此“东海上/人”是指姜子牙是曾居住过“东夷之土”的人。“东夷”指当时东方各少数民族;“东夷之土”,泛指淮河中下游这些少数民族居住之地。这与《吕氏春秋·首时》所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一致。由此可推断,孟子所说的“太公辟(”辟作“避”解)纣,居东海之滨”,应是指江苏长江口以北的里下河地区至淮安这一段淮河中下游海滨地区,兴化正在这一地区之中心。那在这一地区的什么地方?因古代文献中对姜子牙被周文王重用前避纣隐居的记载十分简略,而这一地区当时又是荒凉的海滨之地,无具体记述也是必然的,因此我们只有从古代地方文献中寻觅。

查遍淮河中下游海滨地区各地地方志,唯一只有明嘉靖三十八年成书的《兴化县志·卷之一·古迹》有姜太公避居地的记载:“姜太公庙。在县东北二十公里,旧名钓鱼庙。相传太公避居于此地”。“相传”指一代代口头流传,因三千多年前这里还是东海之滨的荒凉地,无古代文献可考,只能依据“相传”纪录。所谓“避居”就是避纣而居,与《孟子·尽心(上)》中所说“太公辟(”辟作“避”解)纣,居东海之滨”完全一致,也与《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者,东海上人”吻合,可见当年姜子牙隐居地在东海之滨的东夷之土,即兴化境内的钓鱼镇钓鱼村。

那么,姜子牙是何时隐居“东海之滨”?

他八十岁遇文王时,文王还是“西伯侯”,为纣王诸侯。他隐居东海之滨在到西部遇到周文王之前,因而肯定在商朝末年。而商为周所灭的时间在何时呢?

虽然《史记》从《五帝本纪》起,再写夏、商、周三代,但三代的起讫年模糊且不一致。直到改革开放后,1996年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有170多名科学家参加,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至2000年公布《夏商周年表》,其中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前1046年,作为阶段性成果,我们就以“约公元前1046年”为基准。

《尚书·洪范》是一篇讲周武王灭纣后,武王向箕子请教治理国家方法的文章,文中首句为“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是指周文王建国后的第十三年,也是武王灭纣后第二年,即约公元前1045年,因此周文王建国当在约公元前1058年,姜子牙正是在这一时段遇到周文王而被重用。因此,姜子牙为躲避纣王,隐居东海之滨的时间当在公元前1058年之前。如以姜子牙八十遇文王来推算,他五十岁还在朝歌,那离开朝歌、隐居东海之滨应在公元前1088年之后。

那么公元前1088年之后到公元前1058年之前这一段时间,也就是约3100年前,作为海滨之地的今兴化钓鱼庙村是否具备当年姜子牙生活、居住的条件?

当时兴化虽处东海之滨,先民居住历史却已很久。从已发现的兴化市钓鱼镇东南的林湖乡魏庄西村的影ft头遗址来看,在2008年1月,经省考古研究所10多位省内外考古专家现场勘查,确认这是江淮东部地区一处面积最大的新石器中晚期古文化遗址,发现大量水稻植硅体,证实影ft头先民早在6000年前就已栽种水稻等植物。后对影ft头遗址的部分样品采用碳—14年代测定,确定影ft头遗址先民生活的年代为上限距今6685年,下限距今2800年。这说明约3100年前姜子牙隐居钓鱼庙村时,这一带已种水稻,四周又是水网地带,有鱼虾可捕,芦苇成片可盖屋、作燃料,生活方便,而出门要船,交通闭塞,司马迁在《史记·货值列传》中曾说:“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蓐……无积聚而多贫。”虽然生活不富裕,但能饭稻羹鱼,温饱是可能做到的,因而是姜子牙躲避纣王隐居的理想之地。

距今兴化城东北约40里,有一条从北向南的渭水河,北起大邹镇东侧的兴盐界河,贯穿兴化全境,南至边城东坂土仑西侧入兴泰界河。在渭水河的西侧今钓鱼镇的一个村庄叫钓鱼庙村,该村因有“钓鱼庙”而得名,这里是姜子牙避纣王到东海之滨的隐居之所。他不仅在这里居住,并曾垂钓,因而后来砌了“钓鱼庙”,还有钓鱼台,并以此为村名;“钓鱼庙”后来也称“姜太公庙”。明嘉靖《兴化县志·卷之一·寺观》还有“姜太公庙。东北四十五里,旧名钓鱼庙”,都说明先有钓鱼庙,后来才称姜太公庙。

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兴化道士陆西星曾坐船经过钓鱼庙,上岸休息时,看到庙内香火旺盛,太公塑像栩栩如生,还听到当地人讲述许多姜太公的故事,这些民间传说和习俗都为后来陆西星于万历年间创作《封神演义》、刻画姜子牙的形象提供了启示。

至于因是姜子牙钓鱼之地而建“钓鱼庙”在何时,《兴化县志·卷之一·古迹》部分,在“钓鱼庙”之前还有“昭阳山。在县西四里,楚令尹昭阳墓在山下,即傍立庙,祀之,因以名山。”“三闾庙。兴本楚地,慎靓时为昭阳食邑。屈原世掌屈、景、昭三姓,故云三闾大夫,因立庙于此祀之。”在“钓鱼庙”之后有“蒿坡庙”,是南朝宋太祖刘裕“微时,贩盐东海,假宿村中老妪,妪厚遇之”“及宋祖登极,遣使征之。踪迹其故地,惟有青蒿一坡而已,因立庙”。这说明作为明嘉靖时的“古迹·钓鱼庙”的建成,当在“昭阳山”“三闾庙”(战国末到秦汉)之后,在南朝刘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建“蒿坡庙”之前,更在隋唐之前,所以作为“古迹”记述。另见《兴化县志·寺观》中有“宝严(寺)。西门内,唐大顺间僧禳翁建”都未收入“古迹”,因“宝严寺”是唐代建寺,时间在“钓鱼庙”“蒿坡庙”之后。

而从各地文献记载的“姜太公庙”来看,河南卫辉市、新乡市、洛阳市、郑州市及内蒙巴彦淖尔市等地都有,但这些城市都不在东海之滨,更不在东夷之土的苏北滨海,因而都不可能是姜子牙隐居之地。除太公庙外还有“太公钓鱼台”,在河南新安城东、陕西咸阳城西、宝鸡县伐鱼河谷(今宝鸡市陈仓区磻溪河)共三处,其中以陕西渭水河边的磻溪钓鱼台最为有名,传说姜子牙在此垂钓遇到周文王的,但这三处都非东海之滨,不属隐居之所。河北南皮县城西五公里处有一村,也名钓鱼台,也传说为姜子牙垂钓之所,地处河北省东南,东临渤海,北靠天津,同样不是东海之滨的隐居之所。

另外,康熙《兴化县志·卷之十二·艺文上》有清初陕西石泉县知县涂之尧所写《游兴化钓鱼庙记》,文中提到他曾游过今河北省廊 坊市下辖大城县的钓鱼台,其侧有姜姓居住,该县地处华北平原中部,不在苏北滨海,因而也非姜子牙隐居之地。

(二)

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