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沧浪曾为草泽医


■/朱 杰
说起诗画名家陆洙,在兴化无人不晓,但说到他曾行医诊病,则少为人知。
陆洙,字沧浪,以字行,号似水,又号秋水。他是明代兴化文人画的杰出代表。虫鱼鸟兽无品不精,尤以人物为佳。兴化民间歇后语“陆沧浪嫁女儿——画(话)多”流传至今。相传兴化东岳庙珍藏其精品力作《东方朔》,每年只在四月十四日(吕洞宾诞辰)在吕祖殿展现一次,盈丈人物神采奕奕,目光炯炯,造型逼真,线条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传神阿堵呼之欲出,一时被人们称为“神画”。里下河地区至今还流传着陆沧浪神笔作画的传说。
《东方朔》以“传神”而著称。中国画讲求意境,追求“意在笔先”的写神、写意的境界,“四体妍蚩,本无关於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世说新语·巧艺》)传神写照、迁想妙得、悟对通神、以形写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思想。陆洙以其丰厚的学养、旷达的气质、浪漫的诗情,倾注在他的笔墨之中,创造了气韵生动、神采飞扬的艺术佳构,引领了明代兴化绘画的风尚。四牌楼的“诗画名家”牌匾,就是为了纪念陆沧浪等十二位兴化书画家群体而立的。
陆洙于正德年间以诗闻于上,待诏金马门,晋工部侍郎(属正三品)。《明史》载,正德元年(1506年),年仅15岁的武宗即位。人称“八虎”的宦官八人,围绕武宗放鹰斗狗,杂伎百戏。刘瑾,身为“八虎”宦官之首,气焰嚣张,炙手可热。陆洙对这伙宦官的飞扬跋扈,倚势弄权,为所欲为,草菅人命的恶行十分痛恨,以诗怒斥之,而惹恼了刘瑾。正德三年冬季,陆洙被敲掉牙齿,削籍流放。陆洙沿着屈原和王昌龄当年走过的道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了近两年才到达当时的蛮荒之地——贵州黎平。陆洙走访土著农樵于五溪十洞间,以草泽铃医的姿态施药治病,深得黎平百姓爱戴。
草泽医,多指民间医生,又称“走方医”“走方郎中”“铃医”。宋元时草泽医即盛行,用针灸、拔火罐和草药、单方、秘方为人治病,药物不取贵,以便验方药和医术为特色。《夷坚丙志·韩太尉》载:“迁御医王继先诊之,曰:‘疾不可为也,时气息已绝’。适草泽医过门,针其四体至再三,鼻息拂拂,微能呻吟。”可见,草泽医不乏身怀绝技者。
草泽医大多受人歧视,地位低下,生活艰辛,甚至无法养家糊口。正如清代赵学敏搜集铃医赵柏云行医经验结合本人临床资料编成的《串雅》所云:“人每贱薄之,谓其游食江湖,货药吮舐,迹类丐。”陆沧浪被流放至蛮荒之地,作草泽医当是无奈之举。当然,陆沧浪本来通晓医学,不难由儒入医,而且,“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也是济世理想。陆沧浪医术高明,总是药到病除,贵州诗人胡奉衡赞扬他:“杂技擅岐黄,沉疴屡煦妪”。
陆沧浪“日和药济病”,灯下独处幽居,唯有寄情笔墨丹青,多少个孤寂的月光下,他回望故乡,不禁潸然泪下,写下一首首苍凉激越的诗行。
陆沧浪走街串巷行医时,发现一群无所事事的少年围着一个乞丐打骂,便上前制止,孩子们在听完陆沧浪的教诲后竟然痛哭流涕地表示悔过。孺子可教,于是将主要精力转向教育,他开馆授徒,把满肚子的学问和做人之道悉数传授,绛帐春风,黎平人民至今感戴其开教之恩,公认陆沧浪先生开创了黎平教育文化之先河。
明嘉靖年间,陆沧浪病逝于五开卫城。清康熙36年(1697)黎平知府在其墓前建华表。贵州黎平翘街历史文化街区,牌坊上有副对联“双凤朝阳诚州成德千秋开泰;五贤耀祖沧浪腾蛟万年文彩”,其中的“沧浪”就是指的陆洙。翘街牌坊已成为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当地人说,这条像“扁担”一样两头翘的老街是有灵魂的,那就是:“担当、明理、守望”,而给老街注入灵魂、开启文脉的人正是陆沧浪。
有意思的是,翘街还有一道感恩陆沧浪的有名的美食。陆洙教书时,学生家长轮流供饭。因满口牙齿悉数打落,饮食不便,当地有一顾姓人家,就地取材,将本地特产香禾糯米蒸熟晾干,然后炒胀,用五花猪肉、花生米、香菇、核桃仁剁碎,再加入葱、姜、蒜等佐料与鸡蛋拌匀,用手捏紧打圆如核桃大小,然后蒸熟,揭盖时芳香四溢,食之既容易咀嚼消化,又利于滋补身体,深得陆沧浪欢娱,也让他感到了温情和慰藉。这圆子被称做“沧浪圆”,如今仍是黎平餐桌上招待贵宾的一道佳肴。
2019年2月1日,中央电视台摄制的记录片《记住乡愁》第五季第二十三集《黎平翘街——扁担街挑千家》于CCTV4中文国际频道播出,讲述了陆沧浪的事迹。
陆洙是诗画名家,也是岐黄妙手,更以气节千载而长存,精神万古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