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人车“二重唱”,方能演绎“马路赞歌”

2019-03-06 10:14:26 兴化日报(数字报)

□李祝海

日前看到的一则短视频让人心中顿生暖意:南通市区南大街上,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颤颤巍巍准备独自过马路,一名出租车司机主动停下车来搀扶老人过马路。因为老人腿脚不利索,过马路的整个过程大约有五分钟,其间双向10多辆机动车全部停下,没有一位车主按喇叭催促。不少网友为马路上的这一幕“点赞”,对好心“的哥”及耐心等待的车主的行为给予肯定。

马路上的小小善举,何以收获“点赞”无数?除了大家对于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普遍认同外,想必还有社会公众对于“马路文明”的呼唤与期待。

人让车,让出一份文明;车让人,让出一份安全。文明礼让用语人人都会讲,其中道理大家也都明白。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经历到的一些境况,往往与所希望的那种“理想状态”尚有一段距离。比如,在车让人的斑马线前,一些行人过马路时过分享受这一路段的“特权”,有的与同伴互动交流,有的慢悠悠地踱着方步缓步而行,有的甚至在通行过程中点烟、吃东西,对双向停着等待的车辆熟视无睹。角色互换后,与这种行为大同小异的是,不少司机在通过没设特殊标识的斑马线时,见到路旁行人准备过马路时,一路鸣笛、呼啸而过,全没有减速礼让的意识行为,行人过马路必须左顾右盼,确认一轮车流过后才能通过。

同样的过马路,因为斑马线警示标识的不同,人与车似乎就就有一种“强”“弱”身份的体现。此时,处于“弱势”的一方不免有“不懂礼让”“不守秩序”的指责与抱怨。  

虽然这种现象并非普遍行为,但在我们的身边却大有人在。角色的不同、思想的差异而产生诸如此类的不文明现象,从中折射出人、车各自有意和无意表现出的自我优先与排他利己行为,长期以往,无形中会影响或造成人、车之间的相互对立:这次你不让我,下次我也没有必要让你。

倡导文明和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文明出行、安全出行是社会的普遍共识与愿望,人、车互让是达成这种社会共识、实现这种愿望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各自的“路权”面前,双方要互换角色,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事情,这样,行人过马路的脚步自然会加快一些,车辆过斑马线时的速度也会放慢下来。

斑马线前,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文明与温暖。如果把人车相互礼让的文明行为比喻为一首“马路赞歌”,那么这首“赞歌”需要双方在同一个音律上共同演唱,这样才能演绎出文明与和谐、传递出安全与温暖。

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