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早稻被誉为“魏公稻”
魏源任兴化知县期间造福一方——
兴化早稻被誉为“魏公稻”
魏源画像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道光进士,曾任东台知县、兴化知县,官至高邮知州。他曾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道光二十九年(1849),五十六岁的魏源“以知州发江苏,权兴化”。恰逢江淮大水,淫雨连旬,高宝、洪泽两大湖的洪水涌入运河,猛烈冲击着运河大坝,邮南五坝水势险恶。一旦开坝,兴化等下河七县将全境陆沉,颗粒无收。兴化民众惶惧不安。魏源赴高邮各坝探水情,连夜顶风冒雨,赶到扬州,向两江总督陆建瀛请求缓开高邮五坝。同时,驰赴运河东堤,督促军民昼夜加固圩堤,不顾雨大风狂,坚守在坝口。情急之下,甚至伏堤向苍天祈祷,“愿以身贷民命”!百姓为之感奋,相从到堤上帮工的群众不下十几万。在魏源及兵民的坚守坚持下,堤坝安然无恙,成功地将开坝时间延迟半个多月。兴化及邻近几个县的早稻如期登场,获得丰收。士民对此感恩戴德,把收获的稻谷称为“魏公稻”。同时七县合议将一块“保障淮扬”的大匾悬挂于兴化县署堂中,以颂魏公之功德。
魏源在治水过程中,经过参照资料、实地探访和深思熟虑,提出培筑运河西堤以护障东堤的看法,写成《上陆制府下河水利书》,陈述自己的河防论见。得上司首肯后,率民众于运河西堤原来的河泥筑堤处,补砌条石,加桩灌汁,予以培固。同时对东堤也进行了加固,并在坝上刊刻法令:今后湖水上涨时,不得轻易放水,淹没农田。
这种将培筑西堤与保护东堤并举、竭力保坝与合时开坝并举的措施,果然行之有效,化害为利。西堤石工完成后,兴化连续数年免遭洪涝之灾,水乡人民由此得无穷之赐。这与魏源因地制宜的治水方略和行之有效的治水实绩是分不开的。
魏源在兴化主政期间,宽容仁恕,勉力躬行。他体恤民情,重修育婴堂,修建学宫,扩大书院,修缮学宫尊经阁。
咸丰元年(1851),魏源赴任高邮知州。咸丰三年(1853)于任上离职后,又回到厚承其惠泽的兴化,在兴化城北十多里处的天宁寺专研佛法,刊印《魏源集》等著述,并于此“受菩萨戒,法名承贯”。
虽然魏源在兴化为官时间不长,但他勤政爱民,公正廉洁,治水保坝,赈饥拯溺,善举不绝。他的亲民形象已与兴化历史融合在一起,永不泯灭。兴化民众为表达对魏知县的感激之情,同治五年(1866),在他病逝后的第十年,将其附祀于范文正公祠堂,并入祀兴化名宦祠。
撰文 郭保康 潘仁奇
图片来源 申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