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
■/单健民
老年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
缺铁性贫血,是老年病人常见的临床症状,它与生理性老化,引起造血机能减退和继发于伴随的基础疾病有关。贫血的出现,一方面加速了衰老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基础疾病的恶化。因此,积极治疗贫血,对延缓衰老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常用方药
基本方:黄芪20克,党参20克,仙茅5克,土炒白术20克,当归10克,鸡血藤25克,鹿角霜30克,熟附片3克,菟丝子10克,熟地黄15克,大枣10枚,代赭石10克。一日一帖,水煎二次,早晚各服一次。
加减:消化道出血,加地榆炭20克,乌贼骨20克,大贝母5克,去附片、仙茅、鹿角霜;咯血,加仙鹤草30克,白芨20克,茜草10克,去附片、仙茅、鹿角霜;慢性气管炎伴感染,加鱼腥草20克,醋炙麻黄2克,败酱草15克,去附片、仙茅。
老年贫血是临床上不可忽视的症状。有人统计过,老年贫血发病率在国内外约占同期住院老年病人的8%至29%。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自然衰退,内在环境稳定性差,机体免疫力下降,易感情况亦有所增加。其诊断治疗与青壮年相比,有其一定的特殊性。表现在病因复杂,多系统受累,发病缓慢,反应性差,症状不典型,合并症多,治疗不易,预后难测。所有这些,对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临床上对老年贫血应予重视,要注重实验室及其它特殊检查,尽可能在明确贫血的原因和性质后,再进行辨病施治。从中医角度看,老年贫血属于祖国医学“脾肾虚衰”的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血液滋生于脾胃,而根源于肾。肾虚精不足,血液化源亏乏则形成贫血。盖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主生殖。肾气之充盛与不足,决定人衰老的早迟和寿命的长短。所以,肾气衰,元气就衰,元气衰,正气就虚。不少资料表明,老年肾虚时性腺功能低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各个水平普遍功能低下。老年人睾丸酮分泌不足,使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因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值降低,这在男性尤为明显。脾为后天之本,主消化,乃气血生化之源。卫气的生成,元气的充盛,正气的强弱,均有赖于脾的滋养。脾胃健运则气血有余,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精血内虚,诸症蜂起。老年人胃壁细胞萎缩,胃液分泌减少,维生素B12吸收不足。若食物中再缺乏维生素B12、叶酸或铁质,则更易导致贫血。有学者提出,老年贫血,主要原因以继发性为主,多见于消化、泌尿疾病、感染及肿瘤等。这些说法,与中医“肾主髓”“脾主运化”的理论是一致的。
老年贫血的洽疗原则,应是温肾阳,填精血,健脾益气,翼以精血充盈,元气强盛,营卫调达。故选用黄芪、党参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振气血生化之源;仙茅、熟附片,温肾助阳,以扶元气虚弱之衰;鹿角霜补肾生血,当归活血益营,菟丝子补肾添精,鸡血藤、熟地黄补血活血。据报道,鹿角霜、熟地黄、当归、大枣,含有丰富的铁质,配以白芍,在促进骨髓代谢,促进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改善血凝状况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赭石含40%至60%的三氧化二铁,内服后能收敛胃肠壁,保护粘膜面,吸收入血,能促进红细胞的新生。诸药配合,共奏补肾健脾,益气填精,补血生血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