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星逸闻鹤龄录 养生之道贵自然
■/朱 杰
李清(1602-1683),明末清初史学家,字心水,号映碧,李春芳之五世孙,与陈直、李长科一样,本非医林中人,又都能通晓医学。李清的《鹤龄录》录正史、稗乘及耳闻目击百岁老人的逸闻琐事与延年益寿之道,是献于八十岁的宝应名宦乔可聘的生日礼物,亦是不可多得的中医养生读物。
从《鹤龄录》所述寿星之生活方式,可悟养生之道。
一、淡泊名利,悠游林泉。如:“后汉张臶,养志不仕,年一百五岁”。“明国子司业丰寅初,于靖难后,弃官躬耕,年百有五”。“南朝宋蛮王田僮,在山中,年百余岁”。“宋淳熙中,如皋人李嵩,年八十,方往扬州观琼花,自是无岁不至,寿至百九岁。”
二、乐以忘忧,永葆童心。“唐白居易居洛,为九老会,内李元爽年百二十六岁”。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三月廿一日,白居易宴请六位老友聚会自己家中,赋《七老会诗》。同年夏,在龙门香山寺,白居易又与八位老人举行“尚齿会”,纪之以《九老图诗》。与会老人能歌则歌,能舞则舞,还有画工“写真”,并在画像上题诗纪胜,其乐融融。快乐是长寿之源。
三、合理饮食,适当进补。“泰州韩氏,自九十外,不甚进谷,惟日啜醴少许,并肉脍数丸,年百岁。”“明蒯京,年百七十八岁,朝朝服玉泉琢齿,名曰炼精。”“明德清人蔡四,病困,若有人以鹿角胶告,四服之终身,年百有八岁。”
四、德高志洁,孝老敬亲。“南梁萧昱守晋陵,有惠政。及卒,有田舍一老妪夏氏,百余岁,扶其曾孙出郭,感恋不自胜”。“后汉鲍出有孝行,其母年百岁”。“宋郭琮、越州僧皆孝,琮母百,僧母百五岁”。“宋邢渠事父仲至孝,仲齿落更生,年一百四岁。”
李清《鹤龄录》续编之序言关于上寿、中寿、下寿之观点尤为至论,“男孝女贞,其寿也芬华,故为上焉者。余稍稍以自见,次之。余碌碌无述,又次之。”道德高尚,为上寿;有自知之明,为中寿;碌碌无为,为下寿。李清判断上、中、下寿三等,不独以年限为标志,而以道德、业绩为依归。《淮南子·说林训》:“鹤寿千岁,以极其游”,鹤为长寿的仙禽,人们常以鹤寿、鹤龄为颂人长寿之词。《鹤龄录》涉及情志、饮食、运动、音乐、道德养生的内容,与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可谓一脉相承、遥相呼应。
《鹤龄录》被收载于《檀几丛书》(清武林藏书家王丹麓辑录,歙县文学家张潮校勘,霞举堂梓行)一集卷二十六。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民俗风情、山水花鸟、生活文化等,张潮序:“读是编者,迷者读之而悟,俭者读之而腴,愁者读之而喜,狂者读之而息,拘者读之而旷,躁者读之而静,病者读之而瘳,愤者读之而平,倦者读之而起,寂者读之而慰,郁者读之而爽,悲者读之而忘,孤者读之而偶,怯者读之而壮。”书犹药也,读书可以养生,医俗治愚,贵在调达气机。坐拥书城,宠辱皆忘,不经意间,而能怡情易性,励志陶情,健脑益智,祛病延年。《寿亲养老新书》卷二引康节翁句:“老境从容,善于自养”,在于“羲轩之书,未尝去手”。宋代欧阳修也说:“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