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步履耀千秋
杏林步履耀千秋
——纪念汪履秋教授百年诞辰

百岁千秋
■/杏 仁
汪履秋(1919-1999),江苏兴化人,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内科学专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500名师承工作指导教师之一。汪履秋出身于中药世家,远祖源于安徽歙县,随着历史变迁,先期分支至江苏东台,又从东台何垛场迁徙至兴化安丰镇。汪氏“天庆堂”药店传承七代,清道光年间第二代曾出名医汪景山。汪履秋自幼对中医药耳濡目染,12岁时其父即让其背诵药性赋、汤头歌。1925年随晚清秀才赵振之读私塾,1934年拜师于名医陈翼如,汪履秋与以赵海仙为代表的兴化医派一脉相承,实为兴化医派正宗传人之一。
兴化医派是清代著名的苏北医学流派,“具清空灵敏绝世之识,善能融会贯通,不名一家”,“尊经而不泥古,用药以轻巧灵活见长”,也称为“清灵学派”。这一学派以赵、魏、张三姓医家及其传人为主干,尤其是“赵氏三代以医鸣于江淮间近百年”,赵氏三代名医为赵术堂(号双湖,著《医学指归》)、赵春普(字小湖,“淮扬九仙”之一)和赵履鳌(字海仙,“晚清苏北三大名医”之一,著《寿石轩医案》《旌孝堂医案》等)。
汪履秋的老师陈翼如是安丰镇陈氏第四代名医。陈翼如的曾祖父陈国华,为赵小湖的弟子,与赵海仙为同门师兄弟。陈翼如的祖父陈子嘉又拜师于赵海仙。陈子嘉成为当时安丰镇乃至苏北里下河地区影响最大的名医,“医术为四周百余里冠”,人称“医仙”。
汪履秋既承家学,又师从陈翼如得兴化医派之学术精髓,1940年学成后悬壶桑梓,1946年往上海闸北存心堂坐堂行医,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翌年即入江苏省中医院主持内科工作。擅长温热病、肝胆病、风湿病、糖尿病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汪履秋根据中医治疗时令病的优势,在省中医院率先成立我国中医界时病组,专门收治痢疾、湿温、风温、时感等病证,为中医治疗时令病积累了经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又根据中医治疗风湿病的优势,倡导成立了风湿病科,并担任该科的顾问,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发扬了兴化医派的学术传统,又开创了汪氏中医风湿病学术流派。
汪老弟子、澳门科技大学叶果强教授深情回忆了跟随汪老学习的往事,以及汪老为李先念同志治病时的情景:1990年,原国家主席、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同志,在北京发病高烧月余不退。卫生部在全国寻医问药,江苏推荐汪老,李先念遂亲来南京就医,汪老为其诊脉处方,服药三日而愈。
汪老的一生,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他平易、朴实、谦逊、慈祥,用老百姓的话说,他是个好人、老实人、有真学问的人、见过大世面的人、有真本事的人。他有浓郁的家乡情结,经常回到家乡兴化讲学义诊,为家乡培养了一批中医骨干,开枝散叶,硕果累累。在兴化举办的汪履秋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和座谈会上,始终洋溢着浓浓的乡情、深深的师生情、流淌在血液里的亲情、镌刻在灵魂深处的中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