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救大疫只求有济 拯黎民千古流芳

2020-03-24 12:02:32 兴化日报(数字报)

 ■/朱  杰

兴化四望皆水,烟波浩淼,县志载邑人李恢诗云:“吾邑独少宛马来,大泽茫茫不通陆。外人羡作桃花源,万钱争租一间屋。”(《梁志·闻昔行》)兴化因水而兴,水在带来灵性和财富的同时,也带来困顿和灾难。自明清至民国,兴化一直是里下河地区水患最为严重的州县之一。兴化河汊纵横交织,湖荡星罗棋布,同时为疫病传播提供了便捷,特别是霍乱的流行。霍乱弧菌在水中极易存活,在河水中可活2周,是在蔬菜和水果上的3-5倍。霍乱来势凶猛,令医者一时手足无措。清·郑光祖描述:“凡染此病者,类无六脉,其死不过一两日,不死即瘥,偶有病至十数日死者。其泄泻一如无肛门收束,粪直下,色白略同米汤,泄两日,虽肥人必瘦,筋收则四肢拘挛,手足各指倩人扯拔。如不胜死,则膀肚肉欠过腿挛,手臂肉欠过腋下,肋骨条条冈起,周身之肉不知消归何所。”“百无一效”“顷刻殒命”“即刻毙命”“不逾时而死”“有一二日而死,有一二时而死”之类文字充斥于当时的文献记载,民众陷入极度的恐慌。

清光绪十四年(1888)夏,兴化霍乱大流行,因害怕传染,必“预掩鼻而避之”“虽至亲好友弗遑顾”“奔走求医者,纷然于道路,往往转瞬之间,遂不及救”。穷困者更是“求医弗得”“死不旋踵”,史称“戊子大疫”。名医们自告奋勇,于四圣观内设“兴化实济局”普施药饵,所谓“实济”,意为“实心实事不务虚名,只求有济”“黎明赴局,分班轮诊,日昃不遑,就诊者户限几穿”,苦心竭虑,独辟蹊径,使众多患者应手而愈(见光绪十四年戊子兴化四圣观刻本《霍乱辨证》)。当时的邑主刘司马“亦出巨资,以襄厥成”,拨出大量经费促成,县志记载,刘德澍,光绪十二年知县,系“四川新津县拔贡,宰县十年,卒于官,有传”(李恭简等《兴化县续志》卷十一、秩官志、秩官表一)。在他的带领下,众志成城、轰轰烈烈的扑灭霍乱大疫的义举,得以永留史册。

《霍乱新书·兴化实济局缘起》记载了“戊子大疫”的始末并列出28人名单,包括医者与组织者、赞助者。

在大疫面前,兴化幸有这样一群义士,心怀恻隐,肩胆道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医出医,协力同心,同舟共济,共赴大难,誓拯黎民于水火,实济不仅仅是实心实事救本邑父老乡亲,能更进一层,推己及人,无私地向邻邑和全国各地,贡献治病良方,精神崇高,万古流芳。在此大疫面前,医家奋不顾身,一心赴救,虽终日望闻问切,居然医者无一染疾,盖天佑苍生,天佑义举,而有此奇迹也!

这份名单虽然“排名不分先后”,但排在第一位的吴良宪仍然引人注目,他是“领袖”之一,民国32年《兴化县志》卷十四《艺文志·书目·子部》记下了他的事迹。吴良宪,字成斋,清代兴化人,工医,光绪戊子大疫,倡施医药,全活甚众,著有《乐善堂医案》,与赵履鳌合著《霍乱新编》,其子吴业勤,字小斋,继其业。

在这些同赴战场的医人中间,有赵氏兄弟、魏氏兄弟,更有江氏父子,正应了那句老话: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

四圣观是一座始建于元末至正年间、曾于明正统七年(1442)兴化知县李光学重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再度重修的古老的道教宫观,在兴化东岳庙西邻,供奉“北极四圣真君”,即天蓬大元帅真君、天猷副元帅真君、翊圣保德真君和灵应佑圣真君(又名真武大帝),他们是中天北极紫薇大帝(辅佐玉皇大帝的“四御”之一)手下的四大护法,在道教地位崇高。北方为水,四圣实为水神,反映了兴化的水文化和对水的敬畏。选择这样的宗教圣地,进行普救苍生的义举,的确是慧眼独具。颇为巧合的是,中医也有四圣,清·黄元御于1753年著《四圣心源》,就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并列为医中四圣,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之经典。“兴化实济局”借助宗教的神力,更汲取了经典的智慧。

从清代道光直至民国,东南沿海及苏北里下河地区疫病流行一直猖獗。回顾1850年兴化大疫,赵双湖舍己救人,知县梁园棣以“实心为善”匾额表彰其事迹,“兴化实济局”之命名,盖由此而来,精神亦沿续不坠。当代全国著名老中医、兴化医派王氏第三代传人王少华著《中医临证求实》,书名亦寓有深意,实心实事不务虚名,求真务实只求实济,可谓遗风流韵一脉相传至今。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兴化境内又流行“瘪螺痧”,赵海仙认定是霍乱的一种,用鸡屎白散加热附片治之,每能力挽狂澜,绝处逢生(见《霍乱辨证》中的“壬寅仲夏赵履鳌再跋”)。

“戊子大疫” 是兴化传染病爆发流行的危急关头,名医们自发地团结起来奋起抗击、夜以继日、普救苍生、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件!兴化医人急人之所急、痛人之所痛,舍己救人、仁心济世、敢于担当、见义勇为的高尚风范,令人景仰。

民国21年(1932年)阜宁霍乱大流行,奔走求医者,纷然于道,诸医束手。阜宁顾步云闻兴化实济局有治霍乱良方,屡试屡验,乃赴兴化求助。及至,徐公达先生热情接待,赠以《霍乱新书》并王孟英等治霍乱方。回阜,按方施治,疗效确实,全活甚众。由此,阜宁霍乱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为扩大防疫宣传,普及霍乱防治知识,顾步云翻印《霍乱新书》。付梓时,徐公达赐以跋,传为佳话,至今阜宁人民心怀感恩。

徐公达(1880-1940)字吉人,昭阳镇人。为张涤珊门生,悬壶昭阳镇东岳庙桥下。民国19年,参加全国医药总联合会江苏省兴化县支会(后改为兴化县中医公会)。行医之余,工书善画能文。弟子刘椿(1918-1971),字友萱,得徐真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兴化顾赵卫生院院长、李健区卫协主任。三弟庆善(1897-1963),又名国良,亦以医名。

徐公达在《读霍乱新书之后》跋文中记述了阜宁顾步云来兴访求霍乱之书的经过,追忆了当年吴成斋的个人见解,指出江氏所论,系从本年岁运立论,针对性强,同时有其局限性,赵氏之论详尽普适,亦有学之不易速成之弊端,临危之际,可择其通用备急效方以应急。

顾步云翻印时写下跋文,分析了疫疠之由,不外乎天灾、人事、误治,盛赞此书从实践中来,为“渡人之宝筏,救世之金丹”。

3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