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医学流派溯源
■/朱 杰
当我们把目光移向考古文物时,有了更多令人惊喜的发现。兴化境内的林湖影山头遗址、张郭蒋庄遗址、林湖南荡遗址,是距今6000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中后期的文化遗存,分别对应于龙虬庄文化第二期、大汶口良渚文化期和龙山文化期。这些古文化遗址,忠实地记录了远古医药文化的吉光片羽。
2010年1月18日,影山头遗址被评为“江苏省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酷似甲骨文的发现,一片片被村民当作“止血龙骨”的麋鹿化石,撬开了兴化白涂河北岸、林湖乡魏庄西村东南隅影山头的深埋地下6000多年的秘密。
出土遗物最多的是陶器、石器、骨角器以及动物骨骼。一些人为打磨过的骨针、骨锥、骨镞、骨笄, 让人联想起原始医疗工具——砭石。《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先民们用来剖开痈肿,清除腐肉,排脓放血,或剌激身体的某些部位以消除病痛。
《黄帝内经》说:“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滨海傍水之地,得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湿润,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百姓安居于此,多食鱼而嗜咸,鱼性属火,会使人热积于中,过多的吃盐,因为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人们大都皮肤黝黑,肌理松疏,多发痈疡之类的疾病,大都宜用砭石刺之以疏通血脉。所以砭石疗法自东方来。疾病的发生与生活习惯、体质差异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这段话说在影山头先民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影山头遗址还发现了种植水稻的痕迹。专家从影山头泥土样本分离物中检测出水稻等禾本科植物的花粉孢子。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稻叶的纹线及稻粒上的刺芒。兴化先民6000年前就已吃上了大米。
出土陶器以灰黑陶为主,夹杂有少量的红褐陶。别小看这些陶陶罐罐,郭沫若《中国史稿》认为:“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在向自然界斗争中的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
陶器可用来炊煮、饮食、汲水、贮放食物、作祭祀礼器,进而有了酿酒和汤药的发明。先民已经知道,水、火、陶,都是酿酒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正如《礼记·月令》总结的“酿酒六必”:“秫稻必齐,麴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而茶的出现几乎与酒同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的唐代陆羽(733—804)说过:“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唐代赵璘《因话录·徵》记载:“兵察帝主院中茶,茶必市蜀之佳者,贮于陶器,以防暑湿。”陶器具有较强的透气性和吸水性,能够有效抵挡潮湿,即使在今天,天然陶土烧制而成的粗陶茶叶罐,仍然是贮存茶叶的上好佳品。
民以食为天,先民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同食物的性味宜忌,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饶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传说中神农不仅教会了人们播种粮食,为了给百姓寻找治病的良药,还无所畏惧遍尝百草,亲验草木之性味,历尽艰险,可谓九死一生。有一次,神农遭遇了严重的中毒反应,舌麻头晕,口唇紫绀。生命垂危之际,神农随手拾起几片树叶嚼之,立即神清气爽,邪毒豁然而解。神农欣喜若狂,一跃而起,高举着这些树叶,奔走相告,健步如飞。就这样,神农发现了茶。这就是《神农本草经》所说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偶然用茶“搽”洗五脏六腑之热毒,神奇地获得了新生。
酒为百药之长,茶为万病之药。茶类隐,酒类侠。清灵的茶和刚烈的酒,令人柔情似水或热情奔放,给了我们品味不尽的两种不同情趣而又交相辉映的文化。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