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兴化医学流派溯源

2020-06-12 09:39:00 兴化日报(数字报)

■/朱  杰

影山头遗址还发现了骨哨、泥哨、陶埙,无语凝噎了数千年,仍能吹奏出低沉、苍凉的乐音!先民制作这些原始乐器,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需要,吹着他们可以模拟禽鸟及其它动物叫声的工具,以招徕猎物,获取食物;另一方面,也是抒发情感、表达愿望、驱散孤寂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遥想先民握着牛尾,投足而歌;吹着骨哨、陶埙,披发而舞,该是一幅怎样壮观的画面!

“乐”者,药也,疗也。从文字上看,“乐”见于甲骨文和金文,《说文解字》:“象鼓鼙木架之形”,为“五声八音之总名”。可见,“乐”字的本意是“音乐”。乐为療的正字,“療,治也。”如《诗经·陈风·衡门》:“泌之洋洋,可以乐饥。”药、療均从乐得声,樂、藥、療三字同源,先人早就认识到音乐与药物、治疗具有天然的联系。而“快乐”则是晚出意。音乐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感情产物,因为富于人文关怀而有高于药物的功用。宋代的文学家欧阳修通过学琴治好了自己的抑郁状态:“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则乐之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故而深有感触地说:“用药不如用乐矣”。音乐揽天地精华、汇万物灵气,既流通气血,宣导经络,又舒体悦心、陶冶性灵,音乐治疗与药物治疗一样,又能补药物之不逮。(朱杰,石育才,樊志红.雅韵怡情和乐平心:中医音乐治疗基础理论建构[J].中国临床康复,2006(23):160-162.)

《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人类已经发现了疾病发生的某些规律,并据此以乐舞、导引等方式强身健体、祛除疾病。

影山头陶器和麋鹿骨上神秘的刻纹引人遐想。这或许是易卦的早期形式。或许正是这些刻画符号及图画文字孕育了后来的甲骨文。一些陶盘上刻着飞鸟的形象,飞鸟振翅翱翔,飞向太阳。这或许是以鸟为图腾的印证。

飞鸟的图案或许是男性生殖崇拜。兴化民间将男小孩的阴茎叫做“小雀雀”“小麻雀”,施耐庵《水浒传》就有许多关于鸟的俚语,如:“鸟人”“撮鸟”“鸟乱”“鸟寺”“干鸟”“鸟大汉”“鸟婆娘”“鸟男女”“闭了鸟嘴”“入娘撮鸟”“打什么鸟紧”……

《诗经·商颂·玄鸟》有这样一句诗:“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商人的祖先契是其母吞燕卵而生。《楚辞·离骚》王逸注:“玄鸟,燕也。”玄鸟起初是燕子的形象。张衡《思玄赋》(李善注)则认为“玄鸟,谓鹤也。”又赋予鹤的形象,鹤立鸡群,当然为群鸟之首。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有鸡冠、鹤足和孔雀尾巴的凤凰。凤凰在传说中又分为赤色的朱雀、青色的青鸾、黄色的鹓鶵、白色的鸿鹄和紫色的鸑鷟。魏庄西村的村民也口耳相传“凤落影山”的故事,说影山头乃“凤凰难中之落脚宝地”。至今仍流传有“枪不打病鸟”“太阳鸟儿菩萨遛得快”等民谚。

传说古时候有一只口衔稻种的鸟儿冲天而下,道渴而亡,先民将病鸟埋葬于影山头脚下。不久,鸟的葬身之处长出了秧苗,先民喜获稻种。影山头后人曾建“鸟神庙”祀之。令人称奇的是,俯瞰影山头,地貌酷似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鸟。

(四)

2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