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兴化医学流派溯源

2020-07-16 10:01:15 兴化日报(数字报)

■/朱  杰

蒋庄遗址时代跨度较长,从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春秋,经六朝、唐宋,一直到明清。蒋庄遗址发现了国内保存最大最完整的良渚人遗骨,勾勒出一幅清晰的良渚文化北上扩张路线图。长久以来,当地村民称遗址所在地为“野城”,有一片宋代青瓷,就恰恰写着“野城”两个字。蒋庄遗址可能就是地方志中不见记载的“野城”。

南京博物院考古报告说:蒋庄遗址西北东北部沿河局部剖面显示,良渚文化层之上叠压着一层厚0.8—1米的纯净黄土,黄土堆积内未见任何人工遗物,应为水成间歇层,间歇层之上为唐宋时期文化堆积。这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

蒋庄遗址作为良渚文化遗存,从距今约五千年起,先民们在此生活了千年。大约于四千年前,兴化蒋庄一带被海水吞没。

经过两千多年的漫漫长夜,出水之时,远古的明月,依旧朗照着蒋庄广袤无垠的田野与蜿蜒纵横的河流,扑面而来的,已是焕然一新的唐风宋雨。

兴化有文字记载的医家医著始自宋元。

虽说“昭阳十二景”中的阳山夕照、三闾遗庙、木塔晴霞、景范明堂、沧浪亭馆、玄武灵台等处,都是唐宋以前的遗存。在白涂河、上官河、下官河的河床下,还蕴藏着数百万公斤的药用牡蛎,研究发现,兴化牡蛎地质时期为全新世早期产物,它是冰后期海浸时期海生生物的遗体,目前仍埋藏在属于第四纪全新世的河道淤泥层中。但唐宋以前,与兴化医学有关的人类活动,还是如雪泥鸿爪般难以寻觅。

相传,春秋时兴化属吴,战国时属楚,为楚将昭阳的食邑。昭阳受封于海滨之地(即兴化一带),死后葬于城西阳山。故兴化又名“楚水”“昭阳”。唐属海陵,五代十国时期吴杨溥武义二年(920)始分为县。《兴化佛教通志》说:“兴化之名,邑乘无定义,然早见之于四十二章经,佛言:视兴化如四时木。”

沧海桑田,物象变幻,似梦幻泡影。

方兴方化,方化方兴,如四时树木。

散见各处的古树名木,让我们心头开枝散叶般发出思古寻根之幽情。银杏、广玉兰、紫藤、木瓜、香橼、黄杨、冬青卫矛、蜡梅、女贞、无患子、紫薇、皂荚、南天竹……它们将时光刻进年轮,它们是绿色文物、活的化石。古树像一个个历史老人,默默地守望在喧嚣的城市一隅,茂密的浓阴里,颤动的枝叶间,依稀散发着宋人或唐人的气息。

位于兴化沙沟镇大士禅林的无患子树和香橼已有约800年树龄。位于兴化市第一中学内的黄杨也有近700年历史。老百姓常将小孩带到古树面前,将小孩的名字郑重地书于红布条系到古树枝上,祝福孩子健康平安。情侣们也虔诚地挂上同心锁,默默祈祷吉祥幸福。

这些郁郁葱葱的树木,装点着水乡大地。它们的根茎叶花果,大多还可以入药。

兴化名医陈太羲提出穴树学说,认为经络穴位像树一般,并绘制出穴树图。

祖国医学,不正是一棵生机勃勃、繁花满枝的参天大树吗?

(七)

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