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派视角看兴化中医
■/朱 杰
更早做过兴化县令的北宋一代儒相范仲淹尝道:“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吴曾《能改斋漫录》)良医良相同功,“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对兴化医人是巨大的精神感召力量。
“赵言沈羞”是《历代名医蒙求》里的故事:“庆历中,有进士沈常,廉洁方直,处性寡合,未尝省荐,乃入京师,别谋生计。”沈进士在“北漂”中寻求机会,在东华门偶见翰林医官,跃马挥鞭,从者雄盛,于是自惭形秽,习儒不如习医:“吾穷孔圣之道,焉得不及知甘草大黄之辈?”于是,有意学医,又不甘心低下身段,“屈志学之伎术”。这时,沈进士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赵从古。赵从古是宋太祖赵匡胤孙赵惟能长子,撰有《六甲天元气运钤》。赵从古说:“吾闻儒识礼义,医知损益。礼义之不修,唯昧孔孟之教;损益之不分,最害生命之至切……岂可轻哉!”听了赵从古的一席话,沈进士羞愧不已,心悦诚服。这则故事颇能说明儒而为医的心理转变过程。
光绪二十年(1894)秋,全国科举考试荐举秀士(俗称秀才)。兴化安丰镇王希闵(号伯骞)和另一名私塾学友,同赴扬州府应考。考场中正好俩人的坐号只有一板之隔,王伯骞乐于助人,先为学友做好一篇文章,悄悄从壁板缝内穿过去,再匆匆为自己作文交卷。由于时间紧迫,文章不及第一篇。结果,学友中了秀才,王伯骞名落孙山。王伯骞干脆弃考而阴差阳错地成了医生。
由儒入医的王伯骞并没有感到沮丧,就在落榜这一年,他陶醉于家乡的秀美风光,定下了脍炙人口的“安仁八景”:崇福钟声、魁阁朝霞、荷塘香飘、井泉琼浆、塘港分流、虹桥灯影、独木雄风、莲沟落月……一直流传至今。
王伯骞民国初年游扬州小金山(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作过一首耐人寻味的七言律诗:
金山月观面深溪,石径参差路转西。
丝影垂帘窥好鸟,竹声入座杂遥鸡。
匏形塔势连天耸,土沃松盛插地齐。
革命风光仍依旧,木兰船泊听莺啼。
这首诗的绝妙之处在于:每句第一字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韵按“溪西鸡齐啼”。创作难度极大,而又朗朗上口,诗中有画,情景交融,读来如临其境。“革命风光仍依旧”一句,是指辛亥革命之际,风云变幻,劳苦大众依旧水深火热。家国情怀,跃然纸上。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