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派视角看兴化中医
■/朱 杰
兴化道医代不乏人,相传西汉时,兴化茅山有道医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施药拯民。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元先生的治病事迹记载于县志:“默运神术,能数为人起死”。至明代则有潘弼、陈沄、吴甡、陆西星。近人陈太羲亦深有研究。明代医学有哲学化倾向,常用《易经》的道理来诠释医理,推崇《易经》为群经之首、经中之经、哲学中之哲学。道家所谓“方士”,讲求修道炼丹。道家方术思想对医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潘弼,精医学、易经及道家理论,著有《医学运气考正》《删次内经》。
陈沄,10岁熟读《本草纲目》。毕生研究《易经》。
陆西星创立了中国道教内丹东派。于经史子集而外,苦心研习佛、道、医、卜,诗文书画无所不通。他在道教养生方面成就斐然,享年86岁,在古代属长寿之星。
吴甡,万历癸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字鹿友,晚号柴庵。
吴甡的字“鹿友”,寄托了道家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典出明代祝允明的诗《隐者》:“白石薜萝房,青山云水乡。琴传雷氏斫,书是汲丘藏。鹿友同无我,蜂分亦让王。枕中藏雅道,一卧即羲皇。”诗中的薜萝,指隐者或高士。《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王逸注:“女萝,兔丝也。言山鬼仿佛若人,见(现)于山之阿,被薜荔之衣,以兔丝为带也。羲皇,指羲皇上人,太古的人,伏羲氏(即羲皇)以前的人,无忧而闲适。
吴甡的号“柴庵”也是有来历的。元末明初,兴化四圣观有一位名叫柴默庵的道长。柴默庵名元皋,号广蟾子,是道教一代宗师李道纯(号莹蟾子)的弟子。一日,柴默庵梦见与四位儒士论道,心知是四圣显灵,醒来顿悟。柴默庵在一汪潭水边漫步,只见潭水澄澈,荷叶田田,于是灵光乍现,口占一绝:“少干施主少抄堤,野鹤孤云自在飞。有水有山还著我,莫教尘土污霞衣。”吟毕白日升仙腾空而去。于是,那一汪潭水被称为“升仙荡”,那片街区称为“升仙里”,重修四圣观的知县李光学又在升仙荡边建升真观(一名升仙祠),俗称“柴仙祠”。吴甡就出生于升仙里,他的读书楼邻近柴仙祠,遂自号“柴庵”。
吴甡自言六岁出就外傅,从馆于西禅林之殿左,每晨入佛殿,见两旁罗汉手眼俱动,不知其土塑也。后稍长,入寺乃不复见。国变后,躬耕学佛,与石奇禅师结方外交(震华.兴化佛教通志[M].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5月出版)。吴甡从小天赋异禀,称得上是集儒释道三家智慧于一身的政治家。
吴甡通医,尤精于脉诊,编写了一本脉学著作《脉诀筌蹄》。得鱼忘筌,得兔忘蹄,是出自《庄子》的典故,仅从书名看,就有道家色彩。
兴化僧医史料留存不多。木塔寺卞氏眼科,虽以寺名,并非僧医。李长科《胎产护生篇》虽与萧山竹林寺《妇科秘方》合刻传世,李亦非僧医。陈太羲与梅健寒先生都曾回忆向某僧人学习针灸术的经历,但语焉不详,无从查考。
县志记载,民国僧人印润,字根心,兴化乔氏子,邹庄青龙庵是其得度初地。画山水兰竹默有神会,宅心慈善,好以医药济世。可惜未见行医事迹详录。民国还有一位信女任香尉,兴化王氏女,缦卿室,娟秀多艺,工诗词,能文章,在七十七岁时,忽患寒疾,时方冬令,病势甚厉,群医束手,香尉神色怡然,心无动乱,她对儿子让之说:“我记得有一位得道高僧,叫禅德,他遇到一个久困寒疾、缠绵不愈的住僧,禅德吟道:‘山中无药物,门外有青松。’住僧心领神会,将松树的枝叶揉碎煎汁,服下去以后病立即就好了。儿子呀,你也给我试一试吧。”儿子不相信,觉得母亲一定是老糊涂了,或者记错了。儿子禁不住母亲再三要求,不得已,如法煎进,没有想到,数日后竟霍然而愈。
松叶是佛教医学中重要的一种叶药。传说有一次,僧侣们集体患了黄疸病,吃东西吐,喝水也吐,释迦牟尼教他们用“松叶疗法”治疗,结果全部治愈(董看看,李素珠译注.佛门医术秘经[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05:72.)。松树长青,凌寒不凋,为百木之长,松叶能治寒疾。《神农本草经》列为“上药”:“松脂,味苦,温。主疽,恶疮,头疡,白秃,疥搔,风气,安五藏,除热。久服轻身,不老,延年。一名松膏,一名松肪。生山谷。”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创立了“服松子法、服松叶法、服松脂法”等自然养生法。北宋苏轼墨帖云:“松之有利于世者甚博。松花、脂、茯苓皆长生。其节煮之以酿酒,愈风痹,强腰足。其根、皮食之,肤革香,久则香闻下风数十步外。其实食之,滋血髓,研为膏,入醴酒中,则醇酽可饮。”(宋·朱弁.曲洧旧闻[M].北京:中华书局,2002:154.)东坡还把松花粉与蒸饭和之,密封后发酵成松花酒,并称之为“仙酒”。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说:“松叶,名为松毛,性温苦,无毒,入肝、肾、肺、脾诸经,治各脏肿毒,风寒湿症。”松叶长得像针一样,所以也叫松针。现代研究发现:松树药用的代表部位是松针,有镇静、镇痛、促进血液循环、抗炎、抗衰老等作用。
西汉刘向(前77-前6)的《列仙传》及东晋葛洪(284-364)的《抱朴子》都记有“毛女”的故事:秦亡时,宫女避深山,食松子松针,而长生不老,身轻如飞。毛女又称“毛女仙姑”,《毛女献寿图》是早期中国画常见的题材,后来,挎药篮、持松枝、形体生毛、身着树叶兽皮衣裙的毛女,逐渐为高髻丽服、仙气飘飘的麻姑所取代,包括原先毛女图常用的鹤、鹿、寿桃等元素,都移植在了麻姑图中。今天,我们在欣赏流传的各种《麻姑献寿图》时,要知道实际上麻姑身上有着“毛女仙姑”的影子。到了道光时期画僧真然(1816-1884,字莲溪,号野航、黄山樵子,兴化安丰人)的笔下,麻姑的形象已明显脱却了山野之气。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