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派视角看兴化中医
■/朱 杰
佛教向众生提供了医治“心病”和“身病”的技艺,特别是心灵的力量可以产生药物不能达到的治病效果。僧人行医济世,合乎佛教“大慈大悲”“普救众生”的教义;而病家心理上信仰菩萨保佑,坚信僧医能够保平安、除病灾,心身同治更有利于病体的康复。佛教的八正道、三学、六度等修持之道,都是行之有效的身心疗法。《华严经·普行行愿品》所示菩萨十大行愿中的“恒顺众生”一愿,就包括了“于诸病苦,为作良医”的教义。苦、集、灭、道“四圣谛”,对应于病症、病因、治则、治法的医学范式。佛学中的“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中的“医方明”(《瑜伽师地论》卷十五所谓“于病相善巧、于病因善巧、于已生病断灭善巧、于已断病后更不生方便善巧”),涵盖了辨证、诊断、治已病、治未病各个层面。所以《法华经》指出,佛是大医王。《五灯会元》“文殊章”说:“遍观大地,无不是药。”世间一切都是药。
《兴化佛教通志》载:“据民国二十五年佛教会登记统计全县乡城大小寺庙共六百零九所”,可见兴化佛教之兴盛,推测僧医也是兴化医学流派之一。
《兴化佛教通志》的作者震华(1909-1947),俗姓唐,名全心,法讳乘实。兴化人。幼年父母相继去世,早失怙恃,11岁时,投本县圆通庵依怀莲老人披剃为僧。后怀莲法师送其入私塾读书,兼习丹青。18岁,为其师祖镇江金山江天寺霜亭老和尚召至镇江,派往超岸寺守培法师处研习教典,继在该寺玉山佛学社学习儒学、佛学。21岁,在宝华山受具足戒,转学于夹山竹林寺佛学院。24岁,任竹林寺监院,乃分管佛学教务。1939年,应兴化安丰观音阁之请,回乡讲授《仁王护国经》。1942年春,受上海玉佛寺住持远尘法师之邀,至玉佛寺创办上海佛学院,同年5月继任方丈。1943年1月,震华在寺内创编《妙法轮》月刊,同年组织“弘一大师纪念会”。曾出任中国佛学会上海分会理事长。1947年病逝于玉佛寺。著作有《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僧伽护国史》《续比丘尼传》《兴化佛教通志》《泰县佛教通志》《兴化方外诗征》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震华法师在镇江发动各大寺院,组织佛教僧伽救护队。他亲自率领队员,参加战地救护工作,出入于枪林弹雨之中,直到苏州沦陷时,救护队亦解散。从一定意义上说,震华法师堪称爱国僧医。
《兴化佛教通志》还收录了不少纪念高鹤年的诗文。如黄镇澜诗《辛未水灾高鹤年居士组织放赈全活甚众》云:“洪湖浩劫惨悲观,旦夕余生命喘残。发愿一心宏普渡,抵如只手挽狂澜。耳鸣阴德收容所,脚有阳春救命团。居以芦蓬餐以粥,检查个个免饥寒。”高鹤年(1872-1962),名恒松,字鹤年,号云溪,以字行,近代著名佛教学者、慈善家,为朝山访道而四出行脚。祖籍安徽贵池,祖上迁居兴化,定居于刘庄。民国八年(1919)夏,高鹤年行至九华山,沿途天热,见山中香客数万人,江轮中人满,不少人只能在稻田中露宿,落水者时有所闻,生病者多而无法就医。高鹤年立即组织佛教同仁会,在东岩下院开设医院,施诊送药,还邀请到了西医陆伯和、中医陈子修,来山看病数月(高鹤年著;吴雨香点校.名山游访记卷七·湘南放赈顺礼衡山往九华游访记[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1:291-295)。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