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印记

[篆刻]师法自然
作者:李俊哲
附记:“师”最早是人多的意思,所谓“兴师动众”。《易·师·彖》:“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这讲的是成王之道,是统帅众人之道。后来,把人多的地方叫做“师”,如京师。军队的人也多,所以把派军队出发叫做“出师”。由于集众人之长的人,有好多优点和智慧,人们便把这个人也称作师,向他学习。这便是“老师”、“师傅”、“师爷”、“军师”的来历。求师,一要诚,二要勤,三要灵,四要悟,五要创。有三种类型的师:近师,即“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师傅,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中师,即偶有一次的指点、指导、指教、批评、启发,“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字之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非(批评)我而当(适当)者,吾师也”。第三类,远师,不见其人,只闻其道,只闻其事迹,只闻其言论,即茅塞顿开,倍受启发和鼓舞,便循其道而趋向之,是为“远师”。《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就是师法。最终是师法自然。师法自然,就要在自然中去领悟,从而超越老师。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荀子说:“青,取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学生超过了老师,是创造所得,也归于老师的成就。这一点,我们“名医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的弟子们应当铭记于心。这段附记,如果要加个题目,那就叫做《新“师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