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医学流派》答读者问

■/朱 杰
章荣(竹泓镇卫生院院长、市中医院医务科科长):著作时间跨度大,史料详实。怎么没有直接叫《兴化医派》,或者《兴化中医流派》,或者《兴化医派史话》,而是用现名《兴化医学流派》,是出于哪方面考虑?
作者:兴化医派,自赵双湖开创,至赵海仙始扬名四海,时代应归于晚清。而拙著定位于宋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当然还可以再专门撰写一本《兴化医派》的。
刘歆老先生也认为以《兴化中医流派》或《兴化国医流派》为好。其实,“医学”是中国固有学术之一,本不专指西方医学。但流派在中医更有特色。许嘉璐为《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作序时说:“中医之名立,迄今不逾百年,所以冠以中字者,以别于洋与西也”。中医书籍以“医学”冠名者素多,赵双湖传世之作《医学指归》即是。再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医学发明》;明代李梴的《医学入门》、缪希雍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清代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以及徐大椿的《医学源流论》、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等俯拾皆是。
“医学流派”可以理解为“中医学术流派”。笔者读大学时的教材,任应秋主编的《中医各家学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5月第一版),总论一开篇就指出:“中医各家学说是以阐明和研究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医学流派和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学术成就的一门学科”。较新的新世纪第2版教材、严世芸著《中医各家学说》(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第12页)的总论部分也指出:“近年来,有学者主张用医学流派的归纳方法,来研究各家学说,……其中起主要作用者,有伤寒、河间、攻邪、丹溪、易水、温补、温病等医学流派。”
“医学流派”也是个热词,相关书籍如:
陈大舜等《中医临床医学流派》,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苏庆民、李浩《三部六病医学流派》,科技文献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王键《新安医学流派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熊秀萍、姚建华《虞山医学流派藏珍集萃藏品》,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201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还出版了燕京医学流派传承系列丛书。
若将“医学”这个词拆开看,还会发现另一种解读:医,兴化医派;学,清灵学派。一是侧重于医术,一是侧重于医道。
兴化医学流派,是派中有派,有分流,有合流。包容。博大。兴化医学流派,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医派,而是百花齐放。但是都打上了兴化的烙印。兴化医学流派是祖国医学的缩影。
《江苏省中医药条例》第五章第五十二条、第五十四条都明确提出要重视流派研究,在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中刚刚通过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第三十二章《高标准推进健康江苏建设》中的第二节,也专门提到,“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加强古籍文献整理和孟河医派等流派挖掘研究。”或许拙著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去年,盐城有学者专程前来我院进行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并索要了尚未出版的《兴化医学流派》书稿。他们也在着手整理相关专著。
我的另一本书《艳摘杏林——兴化医学简述》约10余万字,即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列为兴化文脉丛书的第一辑第10分册,从兴化境内的林湖影山头遗址、张郭蒋庄遗址、林湖南荡遗址等文化遗存,追溯到距今6000年至4000年前兴化医药文化的吉光片羽,以及西汉时期三茅真人行医等兴化较早的医药活动,分为六章:一、源流(溯源、宋元、明代、清代、民国、现代);二、学派(世家、医门、学科、流派);三、医人;四、医事(首著养老书、开创清灵派、开设实济局、为霍乱正名、首开医史学、赵海仙洋楼、医院的变迁);五、药事(上池斋药店、鹤山堂药店、国医药物学、兴化中草药);六、医著(书目概览、医经研究、本草研究、临证研究、医道精神)。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
非常感谢刘歆老先生通读我的书稿,他还写了14页的书信,提出若干意见和建议,令我感动不已。陈江老主任也补充了若干史实。
兴化医派在历史上本来就存在,并不是因为我的“妙笔生花”,才横空出世了一个新的流派。整理、呈现,目的是传承、弘扬。限于水平,还存在许多缺点甚至谬误。感谢您的阅读,诚恳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十分期待后之研究者能够挖掘得更深,更上层楼,力求尽善尽美。
不由想起几句诗: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 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 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 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 不弃……”